20250331

我讀《失控的焦慮世代》


 

一開始是看到比爾蓋茲推薦這本書,然後身邊有一些媽媽在讀,看了一下簡介說是手機對孩子的影響,好像覺得大概可以想像到內容,所以沒有馬上開讀。書的主論點很單純,但我覺得我都很有共鳴。

1.這個世界對實體的保護太多,對虛擬世界的保護太少。

我們非常注重孩子的人身安全,連他自己去公園都不行,但我們小時候常常在孩子同樣年紀的時候早就下課自己去公園、去跑腿、去騎腳踏車,我記得我小學暑假就會自己去游泳,三四年級自己搭公車上學,總之就是一些根本無法想像讓孩子自己去做的事。父母需要放手讓孩子冒險、自主,感覺他有能力自己完成事情。記得第一次讓孩子自己下樓去買東西,帶悠遊卡或一點點零錢,他們非常得意、有成就感,他們非常想要試著自己完成事情。

相反的,同樣年齡的孩子卻可能在網路世界上跟陌生人聊天、接觸不應該接觸的內容,美國社群媒體的年齡限制是13歲,但沒有很好的檢驗機制,作者認為應該要再提高。

2.男孩容易受到遊戲影響,女孩則容易受到社群媒體影響。

在網路世界上的交友跟互動是可以隨時斷裂的,男生玩遊戲雖然也可能組隊,但也可能一不開心就不玩了,很難培養出長期的友誼,就是一不開心就不玩了,所以很快逃遁到遊戲的世界裡,男生受到的影響是退化到不成熟、缺乏社會化的情況。足不出戶的繭居族,以男性的比例偏高。

女生則是因為重視共融性,所以會很怕被排擠,遇到霸凌、受到控制的恐懼增加、被根本不現實的審美觀影響,覺得自己不夠美、不夠瘦,或是必須要跟其他人一樣等等的焦慮驅使。

3.還給孩子以玩耍為主的童年,盡可能延後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時間

讓孩子有更多空白只是玩耍的時間,這是孩子跟人相處,了解社會、發展與人互動、同步的能力,擁有超越於自己的體驗(像是處在大自然環境中感受到的敬畏感)。給予太多的螢幕時間和網路時間,都可能造成注意力碎片化和睡眠不足。如果你在孩子身邊一直用手機,就算你不給孩子用,孩子也會知道那是個好東西,他也會想要用。

我常想,什麼時候我們會遇到孩子想要手機?書裡說很多孩子都在10、11歲擁有第一隻手機。(美國數據吧,感覺亞洲父母應該會控制的比較嚴格)我們家孩子還小沒有手機,平板時間控制在週末,孩子還沒有社群媒體,會用平板玩遊戲、看YouTube影片。作者呼籲把時間延後,但不管你什麼時候給他手機,給了之後他就不會再理你了(因為我們大人就是這樣被手機吸住的,更何況是孩子),只能延後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希望在孩子更有自制力的時候,避免過早離開實體世界,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

因為我有兩個遺傳到我晨型人基因的孩子,每天早上都六點多不用鬧鐘自己起床,兩個也會自己看書、張羅早餐、然後再玩玩桌遊、下下棋才去上學(或是把我吵起來)。現在盡量讓晚餐後睡覺前的半小時一小時,爸爸媽媽離開螢幕離開手機,跟孩子玩遊戲、聽孩子講白天的事情,到他們上床睡覺。週末盡量有一些在戶外的時間。我還是常常不自覺的滑手機,也會想要放空追劇逛街,就是盡量提醒自己。

推薦所有爸爸媽媽們來讀,會改變你們跟孩子的互動方式。想說粉專裡應該還有粉絲,跟我一樣,從年輕(?)一直看到現在結婚生小孩(不離不棄,感謝你們)。

題外話,這本書我是用在電子書閱讀器上看完的,正文的內容大概在40%多一點就結束了,後面都是文獻。電子書閱讀就是會有這種原來附錄比正文還多的體驗。


20250219

《我的完美秘書》之大人的戀愛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起追完了《我的完美秘書》。前面一直盯著李浚赫的帥臉和長腿,這個人穿西裝也太好看了吧,腿也太長了吧,韓劇男主角就是要穿整套西裝!寫這篇的時候,李浚赫來台灣,網路上都是他從機場走出來的生圖,也是那麼帥!韓劇明星根本醫美代言人吧。

看完想說,《我的完美秘書》就是大人的戀愛啊,看得好舒暢啊。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下這個大人的戀愛。我上課的時候會跟同學說,我知道大家都有很多小劇場,大人的戀愛,某程度上就是沒有那麽多小劇場,可以坦率表達自己的心意,希望對方好,所以可以接受發展或不發展的關係。

印象比較深的一段是,他們在辦公室首次曖昧之後幾天,女主角姜智允本來以為自己在做夢,後來發現這好像不是做夢。晚上在辦公室她就直接來了(?)

姜智允:你為什麼裝不記得?你記得哪些事?(大人就是直接問)

劉恩浩:妳希望我記得哪些事?(也沒在閃)

姜智允:那就當作你沒來過吧。(超直接)

劉恩浩:那我會繼續維持現在的認知。(也超讚)


這段對話呈現出大人的戀愛是

1.你希望的關係,就也會是我希望的關係。

劉恩浩對姜智允也有好感,但他選擇不說,不是害羞,而是大人的包容跟體貼,有好感但也可以不繼續發展,維持目前的關係。他想知道你希望我們是什麼關係,我們就會是什麼關係。

2.有事就問吧。

這裡也顯示出女生的大氣,疑惑什麼事情就問吧,想那麼多幹嘛。以前看一些偶像劇的時候會覺得,為什麼她/他不直接去問清楚,才會有這麼多誤會,要是這劇是我來演一下子就結束了。(攤手)


下一個大人的戀愛的情節是

3.可以坦率地對一個人好,但又不造成對方的壓力

記錄一下劉恩浩讓我(?)暈的對話

一個是他邀請姜智允來家裡吃飯,雖然是主管們一起去

劉恩浩:「請妳來吧,我想煮一頓家常菜給妳吃。」不去行嗎?

另一個是打籃球的時候,姜智允說自己不喜歡輸,

劉恩浩:「那我以後都輸給你吧」(好喔輸一輩子)


如果不是劉恩浩在這劇裡演一個純情男生,這台詞實在太會撩了。
就是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其實又有什麼的台詞(男生請筆記)
切記講出來的時候一定不能害羞(才會感覺沒有什麼),要讓女生自己覺得有什麼(那才有什麼)如果女生覺得沒有什麼,那就是沒有什麼了(是在繞口令嗎?)

後來,當姜智允知道自己對劉恩浩有好感的時候,一開始想換秘書,
但當劉恩浩問她自己做錯什麼的時候,她完全不隱瞞自己的心情。

「你沒有做錯什麼,問題出在我身上」

「我喜歡劉恩浩你,所以總是做出一些反常的事情,也影響到了工作。」

「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我要自己解決才對」

「對不起,講這些話讓你有負擔,我的心意我會自己整理好。」


最後她面對自己的心情,飛奔去「你不要(跟別人)去看那部電影」
也不用多說什麼,就說完了一切。還主動親劉恩浩,讚。

我看韓劇的時候有個病(?)就是只喜歡曖昧的橋段,在一起之後就覺得好無聊(?)但是看這劇真的很喜歡劉恩浩送姜智允回家的時候,姜智允說「如果你下車我會不想讓你走。」男生聽到應該死都要下車吧。還有上班偷親他的手(經過我老公起雞皮疙瘩認證)我的意思是戀愛當中的小小情趣是很棒的,這不用靠猜測對方的心意也能做到。

再講一個一點點相關的題外話,
第一次讓我想到大人的,其實是《機智醫生生活》,
就是男女主角經過漫長的一天,一起喝咖啡
頌和問他:你有為自己做過什麼嗎?讓自己好一點
他說:我讓自己和你這樣坐在一起喝咖啡
(此段全憑記憶劇情和台詞應該有出入)

文末,我發現我竟然有大人這個tag,有興趣的人可以點去看看。

工商時間
下個月有開課實體課資訊,歡迎來玩


20241209

好難啊中年之路




看博客來公佈了年度百大,看到有《中年之路》,之前一直想要寫,既然看到它在年度排行榜上 我想是一個sign。當然也是因為我也在這個階段,所以會更想知道該如何去理解或是應對現在的改變。然後原本覺得榮格心理學很難,當然現在也沒有覺得很簡單,但是認真交心之後還是可以試著談談自己的想法





榮格心理學的常見概念:人格類型、人格面具、陰影

這本書的作者James Hollis是榮格派著名的心理學家、分析師寫了很多本跟榮格心理學以及中年有關的著作,除了《中年之路》,我還讀了《覺醒中年》。榮格心理學有很多概念,一個比較有名的應該就是後來發展成MBTI的8種人格類型。 

人格類型原本是榮格在1921年時提出,主要描述內傾(Introvert)和外傾(Extrovert)。他認為每個人都具備某種功能,包括思維、情感、感官以及直覺。人格類型中都有主導功能,指的是你最常反射性使用的功能。這並不代表,比如說重視邏輯思考的人就完全沒有情感,而是說他們最常自然反應的方式,是基於邏輯的。

主導功能是每個人傾向於使用最多的功能,並且會隨著練習變得更加擅長。這也使得一個人的視野和人格,越來越貼近於這個功能的特質。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主導功能一定更好,它只是更發展完全或者更常被使用。相對地,劣勢功能則是在一個人身上比較少被使用的,甚至可能是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功能。 (看到這裡覺得比後來的MBTI的解釋更能打動我) 

 例如,對於思考型的人來說,這並不是說他們完全沒有情感,而是當面對某件事情時,他們更自然地用邏輯來處理。而這樣的人在情感上的反應,可能會以較原始或較粗糙的方式表現出來。經過這些理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個人格功能都有其強弱之分,並且會影響我們如何與世界互動以及看待自己。

「人格面具」其實顧名思義,就是自我對於社會生活的適應,人就會去創造很多的人格面具。比較直觀的去理解,就是我們可能在爸媽面前一個樣子,我們在職場也是一個樣子,在伴侶的面前也是一個樣子。人格面具其實是自我跟外在世界的必要的連線。


因為我們會在某個程度上認同,自己的人格面具,他就是一個很社會化的自我。到了中年,在某個方面就會去改變我們跟人格面具之間的關係,你可能戴不住這個面具,因此感到痛苦。


因為人回應社會的需求創造了人格面具,但是它畢竟是用來處理外在現實,自始至終你還會有一個內在,這個內在戴上面具之後,被你自己所壓抑的事情,會構成你的陰影。到了中年,會逼迫你去面對自己陰影,去認識自己的黑暗的那一面,你去認識自己的自私、恐懼、嫉妒或是毀滅的能力,這些都可以稱之為陰影。


為什麼人會有中年之路呢? 

書中用榮格心理學的認同階段來解釋中年。榮格認為人一生當中會經歷幾個階段不一樣的認同。第一個階段的認同是童年,也就是你對於你的父母跟現實世界的依賴。然後接下來會與父母親的分離,就會開始你的第二個認同時期就是你的青春期喔,在這個階段開始去思考我是誰,然後你的自我會變得比較不穩,有相當的可塑性。 

 那第二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呢 是鞏固自我,就是你會對這世界說:僱用我(Hire me)還是跟我結婚(Marry me)、還是信任我(Trust me),你會證明自己是值得被這樣做的。你會遠離對父母親的依賴
 進入這個世界年輕人就會開始慢慢的就是變成成年人,他把這個階段大概是在12歲到40歲的這個階段期間,稱為第一成年期,開始嘗試自己扮演成大人,然後慢慢的開始有工作啊 結婚啊始成為了父母親啊開始繳稅啊然後你就變成,你會覺得你好像變成成年人了。
 

過去的投射瓦解,痛苦也是獲得新生的機會 

接下來就到達第三個認同階段,那就是我們的中年之路喔它是叫做第二成年期,就是你開始你原本在上一個階段當中你會去投入,投射說我要成為什麼樣的角色,然後只要我把這些事情做好了我就是獨立了 我就成年了。第二成年期就是在你的投射瓦解的時候產生。
 

你會有一種被背叛的感覺或者是期待破滅或是空虛或是意義喪失喔,就比如你不能扮演自己過去扮演的角色,你不能投射你的身份在職場、伴侶父母或親子關係上。你覺得職涯到達天花板,長期親密關係(婚姻)也帶來壓力,父母老去、身體變成你的敵人,孩子放手離開你等等。 你理解到你終究不是理想的你自己,你也不是你戴上的面具,你內心中有更多的陰影,你與理想的你或是社會化的你有必然的差距。你又開始問,我是誰,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要往哪裡去,這就是他所謂的中年之路。

然而,在這個危機當中,你也獲得了一個成為真正的自我的機會,你有機會超越對父母親的依賴,超越了你被養育的文化與習慣,然後去討論、接受你到底是誰。然後經歷了這個第一成年期之後,接受生命有更大的責任、更有意識的去度過剩下的生命。中年之路就是這個第二次的成年期。在第二成年期之後,第四個階段就是老年之後,去認同人的必死性,去學習與死亡共處。

我們雖然可能一開始會沒有那麼情願的去進入中年之路,但它可以讓你面對你自己,去思考我接下來的生命要怎麼過。除了你的過往,還有除了你迄今以來所扮演的角色之外,你到底是誰。如果你有在思考這個問題的話,你可能就走上了中年之路。

20241116

《影后》之我們來聊聊渣男

 


最近很多《影后》的討論了,半夜突然想到可以講講渣男的事。先閒聊一下,我最感動的故事應該是柯麗芬跟TB(母女故事就是讓媽媽感動),還有胖姐(其實也是某一種媽媽姊姊吧)。

=====最震撼的應該是楊謹華太美了的分隔線=====

今天想要跟大家聊一個很邊的事情,就是在看劇的時候,我體會到裡面的男角,大部分都很渣(除了流氓以外?),不渣的是同性戀。
一個是有未婚妻還繼續跟陳庭妮地下戀情,
一個是從交往開始就控制他女友後來的老婆,然後跟年輕女演員搞外遇。
一個欠債讓老婆還錢,後來生重病就想要回來老婆身邊。
還有一個有錢金主會發飯店房間房卡給女演員。

今天不是渣男批鬥大會,想講幾個跟渣男有關的逆風觀點

1.有時候渣只是一時的

上課的時候,我跟大家討論過一個假設題是,男生有女友還要跟他繼續曖昧嗎?根本不用討論?當然啊,在客觀理性的課堂上,大家都會說不要。但是在感情的世界裡就不是這樣(攤手),就是你會覺得某個人在的時候世界才有意義。

另外一點是,渣確實有可能是一時的。想想如果之後小三扶正然後結婚了,那故事會怎麼說?就只是說原來的正宮是不適合他的人。而且我身邊就有小王扶正、小三扶正,現在都結婚生小孩生活穩定等等扶正的故事。並非要大家去當小三或是去外遇,然後相信一切都會變好,我也沒有那麼天真,只是渣不是一種你是我不是的人種標籤,他只是描述某時間下某人做的事情。

2.有沒有人是渣男磁鐵?

其實常常女生也會搞不懂男生在想什麼,或是被男生惹生氣,因為他們講的話、做的事,好像不是一個喜歡我的人會做的事情。很可能其實就是個大實話,類似你最近好像胖了,或是他真的看不出你剪了瀏海。但如果是一個超級會撩你,超級會甜言蜜語,不時肢體接觸,每個球都接得到的男生呢?你曖昧心動,這樣渣的機率是否提高了一些?

我的意思是,某些時候其實對女生有點苦手的男生就是一般人,一般人也常常就夠好了,畢竟我們也都是一般人而已。很會撩你,噓寒問暖,口袋都有餐廳名單的,不渣肯定也是經驗豐富。對一般男生只要寬容一點點,遇到渣男的機率就會下降一些。

3.這常常都關乎自我價值

我們之前有講過感情幸福的最好指標,不是兩個人的家世背景,不是兩個人相似或者互補,是這個人是否滿意自己的人生,是否對自己抱持正向的看法。所以比如說,周凡選擇不去接受流氓的感情,其實很合理,他對自己的想法很負面,他會覺得這個人會看到我的真面目。

李子齊更是處在一個內心覺得自己一直輸給另一半的狀態,她最好是不要演戲當我的賢內助。沒想到當了製作人大家還是凡事問她,所以當有一個人抬頭仰望我,崇拜我的時候,就忍不住淪陷了。有時候在感情當中,對方的憤怒其實都是他內心自我的投射,不是你做得不夠好,還有可能是你做得太好了,你幫他那麼多要幹嘛,他自己長大就好了。但更細微的說,薛亞之也是因為當演員的自我價值不足,一直被好友周凡比下去,所以離開一線戰場。

4.最後的最後,也不就是他不夠喜歡你嗎?

最後的最後,有時也不是渣或不渣,就是不夠喜歡而已。你說像周凡那樣抱個男生睡覺,還拒絕他的告白,性別對調的話,大家會有很好的評價嗎?男生若是娶了千金大小姐,也就是不夠喜歡陳庭妮罷了,那也還是陳庭妮的選擇。


延伸閱讀

感情幸福的最好指標

這些時候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辨識必讀)


20240905

爛桃花還是沒桃花,都幾?



午餐時間,幾位同事繼穿搭色彩、保養品之後,聊起了感情生活,討論起爛桃花還是沒有桃花?S跟男友交往了很多年,她認為有桃花比沒有好。我打趣說:無聊啊?S也說:真的有點無聊。(但不是要分手的無聊)

也有另一半的K覺得,爛桃花要是遇到恐怖情人,根本是災難,寧願不要比較好。此時又引發了另一個討論,究竟怎樣算是爛桃花呢?席中有人問了一下ChatGPT

以下是ChatGPT的回答:

爛桃花,顧名思義就是不好的感情關係。常見的爛桃花類型包括:

* 不專一的伴侶:情感上不穩定,經常與其他人曖昧或劈腿。

* 操控型的對象:伴侶總是想控制你的行為、言語和生活決定。

* 恐怖情人:情緒不穩、常常發脾氣,甚至有時候會威脅或傷害對方。

我們來比較一下爛桃花與沒桃花的優缺點,想要桃花但未必是想要長期的關係,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無聊(是吧是吧),還有覺得有人喜歡挺好的。而且這個喜歡我的人不是我男友,聽起來更加分了一點,怎麼會這樣呢?優點是有點事情做,缺點自然就是太多事情,多到影響身心健康。

不過呢,席間選爛桃花的,也全是有男友的人(??)也就是說,他們處在安穩的關係中,也還覺得可以再來點別的事?但許許多多的人就是這麼雙標,即便自己可以選爛桃花,另一半是不可以選這個的,連想都不可以想喔,切記切記。

有桃花比較不會無聊?

S目前處在一段長期穩定的關係中,她的觀點是,即便這段關係裡沒有任何不好的事情發生,人還是可能會感到無聊。而感情生活如果過於平淡,會讓人不禁渴望更多的刺激,甚至是爛桃花。對S來說,有桃花總比沒有桃花來得有趣。

這樣的想法反映出一個現象:即使關係沒什麼不好的,人們也會因為平淡而感到無趣,甚至可能會因為這種無聊而渴望一些麻煩或挑戰,哪怕這些挑戰來自於負面的情感經歷。

爛桃花浪費時間,不如把用在自己身上?

那沒有桃花的情況,假設你是單身,你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沒人管你,也不用顧慮另外一個人。

K認為爛桃花不僅是感情上的錯誤投資,還可能帶來危險,就算不危險也是浪費寶貴時間和精力。對K來說,與其把時間耗費在無意義甚至有害的感情上,不如把精力投入在自己身上。這邊沒有提到要把時間花在現任男友身上,但並非不花時間的意思,幫K註明一下。

爛桃花還是沒有桃花,這個問題並不是在於桃花的定義或是現在的感情好或不好,而是在於你當下的心境。也許你想要桃花,是因為現在的生活太安穩,讓你想要多一點變化和刺激(which is fine until you do it)。而也許你覺得不需要桃花,是因為生活已經充滿了你所需要的趣味或刺激(?),同樣也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我想講的事情是,人是會自找麻煩的。我們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聰明。

因為一開始看起來都不爛

坦白說,爛桃花一開始可能看起來都不是爛的,畢竟他是一種花(?),而且你可能多少看得上。

就像我們總覺得吃蘋果可以避開爛的部分,就感受一下vibe就好,實情是往往困難,等你發現是爛桃花的時候,已經頭都洗下去了。所以所有可以討論的、虛構的選擇題,都在於我們可以自外於感情當下的設想,其實跟看韓劇動漫BL也相去不遠?

年輕的時候我鼓勵大家想幹嘛就幹嘛去吧,也沒怎麼樣,現在我已經不太想幹嘛的,可能身邊也多了一些最好也別幹嘛的。所以如果你很還想增加人生體驗也無妨,我現在覺得沒有那些體驗也沒關係的。甚至於,那些常常在說無聊的,都過得很幸福。(good job you plain couples)


picture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

20240725

為什麼大家討厭凱莉


寫在前面:這個blog真的是要感謝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多年前就常常看著這劇寫blog,多年後這齣劇上了Netflix我又要來寫它。

=====捲土重來的艾登嗚嗚分隔線=====

先報告一下重刷的進度,本來工作的時候我都放著當作BGM,結果現在已經看到艾登出場,然後Mr.Big又回去糾纏凱莉,因為艾登是我最喜歡的前男友,又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停了下來看不下去(對我就是這麼幼稚)。

因為重上的Netflix,演算法推了很多其實我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社群貼文,其中一個大宗是他們喜歡慾望城市,最喜歡的是莎曼珊,最討厭的是凱莉。想到我年輕的時候被說像莎曼珊我一點都不覺得高興啊(?)我也喜歡她,沒有高興只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像啊。

凱莉的公主病與不安全感(?)

今天要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大家都討厭凱莉。我歸納一下大家討厭凱莉的原因,通常都是說她有公主病。約會的時候常常挑男生的缺點,這裡不夠好,那裡不夠好,有一集她去相親然後拍成freak show。很多時候就這樣約會無疾而終。

凱莉也蠻沒有安全感,或是想要Mr.Big給她愛的證明。會因為各種事情鬧小脾氣。一起去參加婚禮的時候,因為大人物不簽卡片而不開心。因為大人物不讓她見他媽媽而不開心。因為大人物不留下來過夜而不開心。她先耍點脾氣,大人物不知所措,然後她再跟他說自己為什麼不開心,大人物一副這哪有什麼的態度,釋放一點小小的善意,然後小小的和好。

凱莉揭示的女性面貌

我完全不討厭凱莉,但這篇也不是要幫她辯護,我想說的是,凱莉就是所有我認識的女孩啊。她們4個人代表4種不同的戀愛觀,性開放、夢幻、強勢、和凱莉,我絕對不會說她代表公主病,其實她就是各種綜合和搖擺。我很喜歡劇中討論某件事的時候,大家各抒己見,但不需要下結論。我認識的女孩兒們,就是會因為各種事情不開心,然後自己也覺得是小事情,就問問她的朋友,贊同或反對她的看法,然後每集結束的時候她會得到一個其實是傾向中性的結論。

來個逆風發言吧

接下來我要講一個可能會惹怒很多人的話。為什麼這麼多人討厭凱莉,我覺得是因為凱莉表現了女性真實但沒那麼值得稱讚的一面。現在關於女性的論述很多都在稱讚那些獨立自主、沒那麼依賴男性的戀愛方式,但許多時候我們在戀愛的時候並沒有那麼獨立、自主,我們有我們雙重標準跟討人厭的一面,凱莉只是把這一面表現出來,而且在上一代的戀愛(?)裡,有這些情緒不需要自我檢討。

如果加上華麗下半場,你可以看到她從一個充滿不安全感和依賴性的角色,逐漸呈現出完整的人的樣貌。而且看到她內心的拉扯,其實是不是單純的「公主病」,而是有著多層次的情感和行為動機。

也許那些批評凱莉的人都沒有這一面,她們都很獨立自主,但我記得when I was young,我和我的朋友心裡都有小小的劇場,許多人滿腦子都是戀愛。我不是說這樣很好,只是說這就是我認識的女生,而且老實說她比很多我身邊的人都獨立自主多了。

也許,許多人討厭凱莉,只是討厭那一面的自己。

⠀photo credit/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2.0/


20240525

Love smart, love hard






前陣子,我跟老公正在追on檔的《淚之女王》,每個週末晚上準時收看。
不追on檔劇的朋友問我,聽說裡面都是老哏?
我說:「戀愛哪有新哏?」

男主角、女主角夠帥夠美就看得下去,而且我們就是想看糖啊,糖有分新舊嗎?真要說的話,年輕有為的男總裁對一般背景的的女主角才是老哏,《淚之女王》還有性別顛倒,是財閥千金和鄉村青年。

這裡順便讚美一下,另一個運用老哏極為熟練,令我讚嘆不已的韓劇,就是前幾年的《社內相親》,總裁對普通女職員、契約結婚、假扮對方的男朋友、假扮女朋友,什麼老哏都來了,還不是看得大家呵呵笑。

戀愛的本質,沒有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演進(吧)?

所以你說,多年前的戀愛和現在的戀愛,會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嗎?雖然同性可以結婚,通姦也可以除罪化,會不會,戀愛的本質是不是代代演進,不像手機一樣,從按鍵到觸控、兩個鏡頭變成三個鏡頭,而是一直都有一些不變的本質,曖昧試探、發展與承諾。我們用眼睛追著對方的背影,用電腦追著對方是否上線,用手機追著對方的動態;以前找藉口跟對方說話,找理由打電話給對方,後來找理由傳訊息給對方。

這些互動究其核心並沒有太多差異。我們祈求對方喜歡我們;我們試著發展關係,在對方主動發展關係的時候,猶豫自己要前進、節制、還是推拒。當自己愈來愈靠近的時候,擔心只有自己陷進去,你在乎我的程度和我在乎你的程度一樣嗎?我們給彼此的待遇和承諾相當嗎?我們眼中的未來相似嗎?

我仍然在我喜歡你的同時,希望你也喜歡我。在我喜歡你,但你不喜歡我,或沒那麼喜歡我的時候感到掙扎、痛苦,在每段感情結束之後療傷復原。我們仍舊追求承諾,不管所謂的承諾是一對一,是走入婚姻,還是直到天長地久。

我們尋求「大神」的意見,想要「聰明」一點

在特別不安、焦慮或痛苦的日子裡,我們尋求google大神的意見,也尋求ChatGPT諮商師的建議,你搜尋「如何忘記前男友」、「怎麼約她出去看電影」、「分手後還有可能復合嗎?」、「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這些事情千百年前都有千萬人做過千萬次、問過千萬次,但對每個人來說,總有第一次。不管你看過多少電影、小說、動漫,你記得經典的台詞、名場面、嘲笑偶像劇的老哏,輪到自己的時候,還是如此難解。

你看到有些俐落的人,說得一口好戀愛,約會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比方你絕不能先告白;女生絕對不能主動,出去約會應該或不應該付錢。你點進去「交友軟體上絕不能做的十件事」、「最適合第一次約會的餐廳」、「如何提高你的自我價值」等等文章,(也可以讀一下《撩動人心的戀愛人類學》,光明正大幫自己打書)。這樣做可以幫助你拒絕渣男海王,那樣做可以招桃花,你好像漸漸懂了一些什麼。

就算上面的都不看或沒看過也無妨,你在戀愛上打幾個滾,交過幾個對象,分手過幾次,每個人都會有點什麼心得。久病成良醫,每個人都會歸納出一點,關於戀愛是什麼、為什麼、應該是什麼的哲學。你學會了,掩蓋自己的情緒,裝模作樣,不經意地拋餌,要求自己不要太常盯著手機看對方是否回覆,你也學會稍作打扮去約會,對關係發展有比較成熟的期待,把不切實際的少女心放去韓劇裡,對著金秀賢的小狗眼、李棟旭的高鼻梁呵呵笑,但對於一再自我介紹感到疲倦。

當你學會這些技巧之後,你認識了更多人,在更多LINE訊息、IG帳號間切換著對話。不再那麼快因為一個人、一個訊息就感覺到雀躍或沮喪,你學會降低自己的期望,仿若這是成熟大人的必經之路。你試著從一些蛛絲馬跡裡判讀戀愛的走向有如占卜,即便不是每一次都準確,但你沒有那麼常覺得自己像個傻子了。就像看多了戀愛劇,你知道第八集該是男女主角接吻的時候,你知道現在愈甜蜜,之後誤會愈深,你甚至在戀情中回想單身的日子,覺得單身其實沒什麼不好,頂多就是無聊一些,

再怎麼聰明都有一個但是,我們真的想要那麼聰明(嗎)?

最近Netflix上了多年前的美劇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是當年我的精神食糧。劇中的女主角凱莉(Carrie)是雜誌專欄作家,每集都會討論一些30好幾的女性的戀愛議題。回頭去看,有些在當時真的蠻超前。比方凱莉第一次遇見男主角大人物(Mr.Big)的時候,皮包裡的東西散落在地上,大人物幫她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其中一項物品是保險套。

放到現在,大多數的女性(我是說我)還是會害羞吧(如果你不會害羞的話,我致歉)對我來說,保險套的害羞可能跟棉條的害羞差不多,即便你我內心都知道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也都知道女性生理期很平常,但社會的壓抑實在不可小覷。當時凱莉已表現出,這男的很帥,而且他知道我帶著保險套,傳達出我是性自主的女性,這種自信的概念。

接著他們不斷巧遇,火花四射,等著究竟誰會先開口邀約對方。大人物有天約了凱莉,在字面上仍沒有鬆口這是個約會(date),只說這是件事(a drink thing)。凱莉到的時候,發現大人物身邊帶著一個因為失戀巴著他不放的朋友,凱莉就氣噗噗走了。接著大人物為了賠罪,約了一個正式的約會,之後兩人感情快速升溫,黏在一起,還經過了一集凱莉自省自己變成那種有男人沒朋友的女生。在某天,大人物沒空的時候,她終於跟女生朋友們聚會,撞見大人物跟另一個女生約會。凱莉跑去一個派對,和男人打得火熱,然後打電話問大人物,你要不要來。兩個人見面之後,凱莉問他,你要跟我在一起站一會兒嗎?(意思是,我們是認真的嗎?可以認真嗎?要進入一對一的關係?)

寫性愛專欄的女主角,觀察與親身經歷甚多,然而阿然而,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但是(but),你的戀情如此獨一無二,也如此平凡。你最深刻的戀愛,往往不是你最聰明的時候(怎麼會是呢?)。你喜歡自己傻裡傻氣的,你喜歡自己為一個人神魂顛倒,你才剛跟他分開,甚至還在他身邊的時候,就想念他。你們不斷見面,就像彈簧的兩端只要分開到一定的距離就會自動回彈。

你也還記得回家得和朋友鉅細靡遺報告約會每一件事,大家一起對著LINE截圖、IG私訊分析每一句話到底代表什麼意思。你想說,你想問,你喜歡我吧?要享受戀愛,你一點都不需要更聰明。以往我會訂一些規則,要認識約會多久,才能跟這個人交往,分手以後不要再跟對方當朋友。我們需要這些規則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阿。聰明也不過是,當我們願意為了一個人不聰明的時候,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自己的喜歡。

=====寫在後面=====

這是為5月號Big Issue大誌戀愛專題寫的文章,
據說出刊第一天就重印,金秀賢魅力無法擋,
加印版還有金智媛小卡

部落格版不用刪字更多廢話也更新一點前言





工商時間:下個月有開課歡迎來玩
https://reurl.cc/yLAv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