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爛桃花還是沒桃花,都幾?



午餐時間,幾位同事繼穿搭色彩、保養品之後,聊起了感情生活,討論起爛桃花還是沒有桃花?S跟男友交往了很多年,她認為有桃花比沒有好。我打趣說:無聊啊?S也說:真的有點無聊。(但不是要分手的無聊)

也有另一半的K覺得,爛桃花要是遇到恐怖情人,根本是災難,寧願不要比較好。此時又引發了另一個討論,究竟怎樣算是爛桃花呢?席中有人問了一下ChatGPT

以下是ChatGPT的回答:

爛桃花,顧名思義就是不好的感情關係。常見的爛桃花類型包括:

* 不專一的伴侶:情感上不穩定,經常與其他人曖昧或劈腿。

* 操控型的對象:伴侶總是想控制你的行為、言語和生活決定。

* 恐怖情人:情緒不穩、常常發脾氣,甚至有時候會威脅或傷害對方。

我們來比較一下爛桃花與沒桃花的優缺點,想要桃花但未必是想要長期的關係,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無聊(是吧是吧),還有覺得有人喜歡挺好的。而且這個喜歡我的人不是我男友,聽起來更加分了一點,怎麼會這樣呢?優點是有點事情做,缺點自然就是太多事情,多到影響身心健康。

不過呢,席間選爛桃花的,也全是有男友的人(??)也就是說,他們處在安穩的關係中,也還覺得可以再來點別的事?但許許多多的人就是這麼雙標,即便自己可以選爛桃花,另一半是不可以選這個的,連想都不可以想喔,切記切記。

有桃花比較不會無聊?

S目前處在一段長期穩定的關係中,她的觀點是,即便這段關係裡沒有任何不好的事情發生,人還是可能會感到無聊。而感情生活如果過於平淡,會讓人不禁渴望更多的刺激,甚至是爛桃花。對S來說,有桃花總比沒有桃花來得有趣。

這樣的想法反映出一個現象:即使關係沒什麼不好的,人們也會因為平淡而感到無趣,甚至可能會因為這種無聊而渴望一些麻煩或挑戰,哪怕這些挑戰來自於負面的情感經歷。

爛桃花浪費時間,不如把用在自己身上?

那沒有桃花的情況,假設你是單身,你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沒人管你,也不用顧慮另外一個人。

K認為爛桃花不僅是感情上的錯誤投資,還可能帶來危險,就算不危險也是浪費寶貴時間和精力。對K來說,與其把時間耗費在無意義甚至有害的感情上,不如把精力投入在自己身上。這邊沒有提到要把時間花在現任男友身上,但並非不花時間的意思,幫K註明一下。

爛桃花還是沒有桃花,這個問題並不是在於桃花的定義或是現在的感情好或不好,而是在於你當下的心境。也許你想要桃花,是因為現在的生活太安穩,讓你想要多一點變化和刺激(which is fine until you do it)。而也許你覺得不需要桃花,是因為生活已經充滿了你所需要的趣味或刺激(?),同樣也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我想講的事情是,人是會自找麻煩的。我們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聰明。

因為一開始看起來都不爛

坦白說,爛桃花一開始可能看起來都不是爛的,畢竟他是一種花(?),而且你可能多少看得上。

就像我們總覺得吃蘋果可以避開爛的部分,就感受一下vibe就好,實情是往往困難,等你發現是爛桃花的時候,已經頭都洗下去了。所以所有可以討論的、虛構的選擇題,都在於我們可以自外於感情當下的設想,其實跟看韓劇動漫BL也相去不遠?

年輕的時候我鼓勵大家想幹嘛就幹嘛去吧,也沒怎麼樣,現在我已經不太想幹嘛的,可能身邊也多了一些最好也別幹嘛的。所以如果你很還想增加人生體驗也無妨,我現在覺得沒有那些體驗也沒關係的。甚至於,那些常常在說無聊的,都過得很幸福。(good job you plain couples)


picture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

20240725

為什麼大家討厭凱莉


寫在前面:這個blog真的是要感謝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多年前就常常看著這劇寫blog,多年後這齣劇上了Netflix我又要來寫它。

=====捲土重來的艾登嗚嗚分隔線=====

先報告一下重刷的進度,本來工作的時候我都放著當作BGM,結果現在已經看到艾登出場,然後Mr.Big又回去糾纏凱莉,因為艾登是我最喜歡的前男友,又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停了下來看不下去(對我就是這麼幼稚)。

因為重上的Netflix,演算法推了很多其實我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社群貼文,其中一個大宗是他們喜歡慾望城市,最喜歡的是莎曼珊,最討厭的是凱莉。想到我年輕的時候被說像莎曼珊我一點都不覺得高興啊(?)我也喜歡她,沒有高興只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像啊。

凱莉的公主病與不安全感(?)

今天要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大家都討厭凱莉。我歸納一下大家討厭凱莉的原因,通常都是說她有公主病。約會的時候常常挑男生的缺點,這裡不夠好,那裡不夠好,有一集她去相親然後拍成freak show。很多時候就這樣約會無疾而終。

凱莉也蠻沒有安全感,或是想要Mr.Big給她愛的證明。會因為各種事情鬧小脾氣。一起去參加婚禮的時候,因為大人物不簽卡片而不開心。因為大人物不讓她見他媽媽而不開心。因為大人物不留下來過夜而不開心。她先耍點脾氣,大人物不知所措,然後她再跟他說自己為什麼不開心,大人物一副這哪有什麼的態度,釋放一點小小的善意,然後小小的和好。

凱莉揭示的女性面貌

我完全不討厭凱莉,但這篇也不是要幫她辯護,我想說的是,凱莉就是所有我認識的女孩啊。她們4個人代表4種不同的戀愛觀,性開放、夢幻、強勢、和凱莉,我絕對不會說她代表公主病,其實她就是各種綜合和搖擺。我很喜歡劇中討論某件事的時候,大家各抒己見,但不需要下結論。我認識的女孩兒們,就是會因為各種事情不開心,然後自己也覺得是小事情,就問問她的朋友,贊同或反對她的看法,然後每集結束的時候她會得到一個其實是傾向中性的結論。

來個逆風發言吧

接下來我要講一個可能會惹怒很多人的話。為什麼這麼多人討厭凱莉,我覺得是因為凱莉表現了女性真實但沒那麼值得稱讚的一面。現在關於女性的論述很多都在稱讚那些獨立自主、沒那麼依賴男性的戀愛方式,但許多時候我們在戀愛的時候並沒有那麼獨立、自主,我們有我們雙重標準跟討人厭的一面,凱莉只是把這一面表現出來,而且在上一代的戀愛(?)裡,有這些情緒不需要自我檢討。

如果加上華麗下半場,你可以看到她從一個充滿不安全感和依賴性的角色,逐漸呈現出完整的人的樣貌。而且看到她內心的拉扯,其實是不是單純的「公主病」,而是有著多層次的情感和行為動機。

也許那些批評凱莉的人都沒有這一面,她們都很獨立自主,但我記得when I was young,我和我的朋友心裡都有小小的劇場,許多人滿腦子都是戀愛。我不是說這樣很好,只是說這就是我認識的女生,而且老實說她比很多我身邊的人都獨立自主多了。

也許,許多人討厭凱莉,只是討厭那一面的自己。

⠀photo credit/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2.0/


20240525

Love smart, love hard






前陣子,我跟老公正在追on檔的《淚之女王》,每個週末晚上準時收看。
不追on檔劇的朋友問我,聽說裡面都是老哏?
我說:「戀愛哪有新哏?」

男主角、女主角夠帥夠美就看得下去,而且我們就是想看糖啊,糖有分新舊嗎?真要說的話,年輕有為的男總裁對一般背景的的女主角才是老哏,《淚之女王》還有性別顛倒,是財閥千金和鄉村青年。

這裡順便讚美一下,另一個運用老哏極為熟練,令我讚嘆不已的韓劇,就是前幾年的《社內相親》,總裁對普通女職員、契約結婚、假扮對方的男朋友、假扮女朋友,什麼老哏都來了,還不是看得大家呵呵笑。

戀愛的本質,沒有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演進(吧)?

所以你說,多年前的戀愛和現在的戀愛,會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嗎?雖然同性可以結婚,通姦也可以除罪化,會不會,戀愛的本質是不是代代演進,不像手機一樣,從按鍵到觸控、兩個鏡頭變成三個鏡頭,而是一直都有一些不變的本質,曖昧試探、發展與承諾。我們用眼睛追著對方的背影,用電腦追著對方是否上線,用手機追著對方的動態;以前找藉口跟對方說話,找理由打電話給對方,後來找理由傳訊息給對方。

這些互動究其核心並沒有太多差異。我們祈求對方喜歡我們;我們試著發展關係,在對方主動發展關係的時候,猶豫自己要前進、節制、還是推拒。當自己愈來愈靠近的時候,擔心只有自己陷進去,你在乎我的程度和我在乎你的程度一樣嗎?我們給彼此的待遇和承諾相當嗎?我們眼中的未來相似嗎?

我仍然在我喜歡你的同時,希望你也喜歡我。在我喜歡你,但你不喜歡我,或沒那麼喜歡我的時候感到掙扎、痛苦,在每段感情結束之後療傷復原。我們仍舊追求承諾,不管所謂的承諾是一對一,是走入婚姻,還是直到天長地久。

我們尋求「大神」的意見,想要「聰明」一點

在特別不安、焦慮或痛苦的日子裡,我們尋求google大神的意見,也尋求ChatGPT諮商師的建議,你搜尋「如何忘記前男友」、「怎麼約她出去看電影」、「分手後還有可能復合嗎?」、「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這些事情千百年前都有千萬人做過千萬次、問過千萬次,但對每個人來說,總有第一次。不管你看過多少電影、小說、動漫,你記得經典的台詞、名場面、嘲笑偶像劇的老哏,輪到自己的時候,還是如此難解。

你看到有些俐落的人,說得一口好戀愛,約會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比方你絕不能先告白;女生絕對不能主動,出去約會應該或不應該付錢。你點進去「交友軟體上絕不能做的十件事」、「最適合第一次約會的餐廳」、「如何提高你的自我價值」等等文章,(也可以讀一下《撩動人心的戀愛人類學》,光明正大幫自己打書)。這樣做可以幫助你拒絕渣男海王,那樣做可以招桃花,你好像漸漸懂了一些什麼。

就算上面的都不看或沒看過也無妨,你在戀愛上打幾個滾,交過幾個對象,分手過幾次,每個人都會有點什麼心得。久病成良醫,每個人都會歸納出一點,關於戀愛是什麼、為什麼、應該是什麼的哲學。你學會了,掩蓋自己的情緒,裝模作樣,不經意地拋餌,要求自己不要太常盯著手機看對方是否回覆,你也學會稍作打扮去約會,對關係發展有比較成熟的期待,把不切實際的少女心放去韓劇裡,對著金秀賢的小狗眼、李棟旭的高鼻梁呵呵笑,但對於一再自我介紹感到疲倦。

當你學會這些技巧之後,你認識了更多人,在更多LINE訊息、IG帳號間切換著對話。不再那麼快因為一個人、一個訊息就感覺到雀躍或沮喪,你學會降低自己的期望,仿若這是成熟大人的必經之路。你試著從一些蛛絲馬跡裡判讀戀愛的走向有如占卜,即便不是每一次都準確,但你沒有那麼常覺得自己像個傻子了。就像看多了戀愛劇,你知道第八集該是男女主角接吻的時候,你知道現在愈甜蜜,之後誤會愈深,你甚至在戀情中回想單身的日子,覺得單身其實沒什麼不好,頂多就是無聊一些,

再怎麼聰明都有一個但是,我們真的想要那麼聰明(嗎)?

最近Netflix上了多年前的美劇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是當年我的精神食糧。劇中的女主角凱莉(Carrie)是雜誌專欄作家,每集都會討論一些30好幾的女性的戀愛議題。回頭去看,有些在當時真的蠻超前。比方凱莉第一次遇見男主角大人物(Mr.Big)的時候,皮包裡的東西散落在地上,大人物幫她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其中一項物品是保險套。

放到現在,大多數的女性(我是說我)還是會害羞吧(如果你不會害羞的話,我致歉)對我來說,保險套的害羞可能跟棉條的害羞差不多,即便你我內心都知道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也都知道女性生理期很平常,但社會的壓抑實在不可小覷。當時凱莉已表現出,這男的很帥,而且他知道我帶著保險套,傳達出我是性自主的女性,這種自信的概念。

接著他們不斷巧遇,火花四射,等著究竟誰會先開口邀約對方。大人物有天約了凱莉,在字面上仍沒有鬆口這是個約會(date),只說這是件事(a drink thing)。凱莉到的時候,發現大人物身邊帶著一個因為失戀巴著他不放的朋友,凱莉就氣噗噗走了。接著大人物為了賠罪,約了一個正式的約會,之後兩人感情快速升溫,黏在一起,還經過了一集凱莉自省自己變成那種有男人沒朋友的女生。在某天,大人物沒空的時候,她終於跟女生朋友們聚會,撞見大人物跟另一個女生約會。凱莉跑去一個派對,和男人打得火熱,然後打電話問大人物,你要不要來。兩個人見面之後,凱莉問他,你要跟我在一起站一會兒嗎?(意思是,我們是認真的嗎?可以認真嗎?要進入一對一的關係?)

寫性愛專欄的女主角,觀察與親身經歷甚多,然而阿然而,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但是(but),你的戀情如此獨一無二,也如此平凡。你最深刻的戀愛,往往不是你最聰明的時候(怎麼會是呢?)。你喜歡自己傻裡傻氣的,你喜歡自己為一個人神魂顛倒,你才剛跟他分開,甚至還在他身邊的時候,就想念他。你們不斷見面,就像彈簧的兩端只要分開到一定的距離就會自動回彈。

你也還記得回家得和朋友鉅細靡遺報告約會每一件事,大家一起對著LINE截圖、IG私訊分析每一句話到底代表什麼意思。你想說,你想問,你喜歡我吧?要享受戀愛,你一點都不需要更聰明。以往我會訂一些規則,要認識約會多久,才能跟這個人交往,分手以後不要再跟對方當朋友。我們需要這些規則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阿。聰明也不過是,當我們願意為了一個人不聰明的時候,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自己的喜歡。

=====寫在後面=====

這是為5月號Big Issue大誌戀愛專題寫的文章,
據說出刊第一天就重印,金秀賢魅力無法擋,
加印版還有金智媛小卡

部落格版不用刪字更多廢話也更新一點前言





工商時間:下個月有開課歡迎來玩
https://reurl.cc/yLAvb8


20240502

《可憐的東西》之女生讀書之後就不可愛了?





都說《可憐的東西》很酷,可惜媽媽很難有時間去看電影,沒想到Disney+很快就上了,但據說劇情也無法跟孩子一起看,然後我一看竟然有兩個多小時,大概是分了三天,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看完。

=====瑣事報告完畢的防雷分隔線=====

先說結論,《可憐的東西》基本上是科學怪人的女生版,艾瑪史東演技沒話說,也是我本人的愛演員,不過我可能對故事期待太高,看完覺得一般好看。最近幾部電影相比的話,《奧本海默》>《可憐的東西》>《芭比》。絕沒有不好看的評價,就是至少好看到我真心想要寫點什麼留下來。而且不盡然是女性相關的。

我們怎麼長大

貝拉(艾瑪史東)是一個孩子裝在大人的身體裡,她稱為「上帝」的外科醫生,造出她,外科醫生請自己的學生當助手來記錄她的成長,後來還把他們湊成一對。艾瑪史東演嬰兒真的非常厲害,這裡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滿足生理、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助手和上帝)。

上帝的外貌非常可怕,比貝拉更像是科學怪人,中間也慢慢透露出,上帝的爸爸也是醫生,一直在兒子身上做實驗,但兒子必須把這些事情解釋為愛,不然他沒有辦法接受這些事。在實驗的好奇心下長大的孩子,也繼承了這樣的基因,用這個方式對待我們愛的人。**不管你想不想要,孩子身上總有著父母的痕跡。**

女性的性探索

接著貝拉有了女性覺醒,這時劇情集中在性探索,一個放蕩浪子鄧肯開啟她對身體的感受,初次體驗性歡愉。為什麼電影當中這麼多的性描寫,對我來說,講的是社會缺乏這件事的投射。女性受到的性教育多半是保護、等待、謹慎、道德倫理面的,而非這件事的本質。所以當她做出為了滿足自己做出的事情,放蕩浪子反而感到貝拉有如脫韁野馬不受控制。

鄧肯對她說,你不要愛上我,但貝拉此時心中還不存在愛的概念,他還在滿足原始需求的階段。我們常常會說孩子是殘酷的,確實如此。

讀書之後女生就不可愛了?

鄧肯為了控制她,把她帶上船,她認識了一位老婦人和另一位男性,老婦人讓她進入閱讀的世界,另一位男性讓她看到現實世界。貝拉開始不像個孩子般憑直覺和自己的喜好,而是去觀察和理解世界。鄧肯說,你讀書之後,講話就沒那麼可愛了。貝拉說 "I'm a changingable feast, as are all of we." 

此處鄧肯或某一種男性觀點所謂的「可愛」,其實指的是一種受控制的幼稚、順從和無知。其實父母對孩子也有點這樣,當他們愈來愈像個大人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阿孩子不可愛了,或是反性懷念孩子小時候有多可愛,只是做父母的還會同時產生欣慰、驕傲或感慨的感覺。

白天當妓女(老師),晚上當學生,但都可以當自己

貝拉沒了錢之後,發現有一種工作可以滿足性需求,又有錢賺,所以踏上妓女之路,此時就發展到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但只是做愛沒有那麼有趣了,她發現兩個人彼此有點認識和交流,會讓整個體驗更美好,還開始教客人如何做愛,甚至爸爸跟她做愛給兒子看,一邊指導這件事怎麼做。她可以白天接客,晚上讀書做研究,身心都獲得滋潤。貝拉說"I am finding being alive fascinating." 

小心每個人都是控制者(includiing you)

因為知道「上帝」快死了,貝拉回到她的出生地。此時貝拉的前夫出現,其實是貝拉的身體的前夫,而貝拉其實是這副身體懷著的孩子的大腦,植入了媽媽的身體。所以她既是自己的女兒也是自己的母親。貝拉因為想要更多理解自己的出身,跟著前夫回家,發現原來前夫是控制狂,媽媽是為了逃離才自殺,貝拉等於自投羅網。

看到這裡有點不悅,為什麼所有人都要來控制貝拉(女性、孩子、我),上帝、未婚夫、鄧肯、前夫,每一位男性都想要某種程度上控制她,要她聽話。傳統女性的成長過程是這樣,我們一路上會獲得各種「建議」,當你不接受的時候,被批判為什麼要辜負這些好意,都不曉得自己會有多危險云云。有時看到那些關於Asian parents的描述,也可以想像亞洲父母會認為,為孩子好,需要加諸某種程度的控制。

最後貝拉掙脫束縛,過著屬於自已的生活。我們可以嗎?

1.你可以接受自己「不可愛」嗎?
2.你會去探索/體驗那些被社會認為是尺度以外的事情嗎?
3.你有沒有成為控制者/壓迫者的自省?


最後再來一句貝拉的結尾

”We must experience everything. Not just the good, but degradation, horror, sadness. This makes us whole then we can know the world and when we know the world The World Is Ours." 




圖片來源/Disney+

20240430

如何在交友軟體上生存




老實說,這件事情我沒有非常多實務經驗。雖然有很多人點菜,但我遲遲不敢下來寫,如果寫錯了歡迎指正或來告訴更多真相(?)

=====超久沒寫blog的分隔線=====

為什麼後來又要寫了,因為實在這已經是這個世界的常態了,從我的感知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很尋常的認識人的管道。也可能是某些人,主要認識其他人的管道。

他彷彿跟現實生活不一樣(我們沒有人以交友為目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上),但其實他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現實生活也要交朋友)。想要歸納幾個常見的問題,看看大家要不要來一起取暖。

交友軟體的功利性

我覺得最大的差異點,一個自然就是功利性(無貶意)。也就是我們在上面做事情的時候目的性很強烈。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感受到,你通常會在上面篩選對象的個人資訊,年齡、身高、體重、教育背景等等,這些事情好像你不想講開來,但實際上人人都在做,只是在現實生活中你沒有輸入數字或按下按鍵或左滑右滑。好處自然是跟優生學一樣,壞處也是跟優生學一樣,沒有容許任何奇妙的機會。

現實生活無法強制篩選的好處,是就跟去逛書店一樣,你可以遇到你原本不以為自己會喜歡但非常喜歡的書。我自己有個理論是,如果你喜歡上完全不是你的菜的人,可能就是真愛。

功利也包含了對話的目的,許多女生對於,三句內不離「年齡」「體重」「照片」「住哪裡」「想找炮友」的對話感到厭煩,然而這些話不值得厭煩,他們有強烈的目的性,你也可以經由這個強烈的目的性去判別他會不會是適合你的對象。(這裡的前提是一方想要比較長久的關係,另一方不想)

就算你不是找一夜情的,也很多是找約會、找結婚對象、找語言交換對象(?),總之我們很快要揭露自己的目的,在除去社會化禮貌的交友軟體介面上,不少人會有交友軟體的culture shock。當你想漫無目的,不求發展的找人聊天時,反而很難找到人(這應該是一個商機?)

功利的層面還有一個是形象管理,你難以表現/觀察到對方真實的一面。我之前讀過一本交友軟體的書,裡面有一個章節在講怎麼樣的大頭照、要寫怎麼樣的興趣,比較容易得到對方的青睞。之前我還讀了另一本講大數據的書,裡面去分析的交友軟體裡每個人對於自己容貌的描述,亞洲男性最常見的描述就是「在一般亞洲男生裡面算高的」(看到這裡我大笑)。你總是得比真實的樣子瘦一點、高一點、有氣質一點、外向一點、吸引人一點、有魅力一點,你總是得考慮該說什麼,才能得到對方的回應,才能得到出去的機會,這些都讓你距離現實的自然狀態愈來愈遠。

在叢林裡的小白兔?

這裡生存的意思指的是一般人,想要在交友軟體上建立友誼、發展關係,如何可能?

首先一定要認知這個途徑本身的功利性,所以你遇到壞人、怪人、找一夜情的人,跟你想要的不一樣的人,覺得你不夠帥/美/的人,根本不需要為這些情況多想,放棄就對了,因為大家都在上面找適合他的對象,不要浪費他找到炮友的時間,也不用試圖跟想要找炮友的人當朋友。

另外就是,我們都得通過這個軟體本身的審核,他可能會讓我們彼此都經過稍微的美化,換言之,要見面的時候,都得做點心理準備。我自己還是覺得,多點真實性,會減少一點衝擊,因為你畢竟不是要找一個長久的網友,對吧對吧。聊得來就見見面,找機會見面,才能稱得上是有發展關係。

因為這軟體本身的功利性,常常會瞬間就跳到要見面,不過這個年代好像要人出去見面的成本/門檻很高,我會建議大家打開一點話題的範圍,在曖昧、調情的談話(雖然很好玩我知道)之餘,可以聊聊其他的事情,可以了解對方是怎樣一個人的事情,工作交友等等,這線上線下都適用,聊得比較細節比較不容易被詐騙。現在交友軟體上也很多投資詐騙,三句不離你有在投資嗎,大家要小心喔。

許多人問我,之前約了不成還要再約嗎?或是上次他約了我,我剛好有事,要換我約他嗎?想發展關係就要約啊。給大家幾個很方便的台詞。

「你很難約耶」(如果之前約了幾次都沒成,看看對方會不會不好意思主動開口,如果他不想見面,你也知道答案了)

「上次說要去看電影,結果電影都下檔了」(提起上次說要出去沒下文,看看會不會再提下一次)

「我們什麼時候要見面?」(直球也沒問題的)

最後還是正面説説,我身邊好幾對情侶、夫妻都是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就是世界上的一般人比其他人多(不然就不會叫做一般人),祝福一般人都能找到適合你的另一個一般人。


photo by bing image creator

工商時間:6月有開課,歡迎來玩

20240305

真希望我知道這個時候要說什麼






「真希望我知道這個時候要說什麼。」

過去幾年,我在大人學開設《給女性的大人曖昧知識》,協助曖昧經驗比較少,或是希望能夠更理解戀愛前期言語行為的同學,掌握曖昧期間的訊號,知道什麼時候進退。每次上課的時候,這應該都是最受歡迎的人氣時段。同學們不管是上課討論,或下課講悄悄話時,都會有像這樣的疑問,他這樣說的時候我要怎麼回?怎麼回可以讓氣氛變好?怎麼講可以增加好感?怎麼回可以自然發展成約會,怎麼樣可以表達我的好感又不會尷尬?


我覺得關口美奈子的《男人想成為第一,女人想成為唯一》這本書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她本來是銀座女公關,後來去開婚友社,還是YouTuber,很奇特,但好像也順利成章?她在書中就說自己以前完全不會交朋友,是當公關的時候模仿當時的頭牌,後來自己才變成頭牌,等到去開婚友社再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教給其他人。換句話,她自己經歷了學習,以及教別人的過程,她知道大家的卡點在哪裡,


書中舉例,男生會說約女生出去的時候,女生說「都好」其實哪裡都不好。其實這不是女生在任性,作者解釋,「都好」的意思是,我不知道什麼比較好,所以先回答「都好」,心裡才開始想要吃什麼。

所以不要把「都好」當作字面的意思,而是要問,比較喜歡日式還是中式,想要吃飽還是簡單就好,用具體的問題,了解女生的心思。這個問問題的方式,也一併適用於,「想要幹嘛?」>>>>>具體為「想要看電影還是喝咖啡?」>>>>>「想要去哪裡?」>>>>「想要去郊外還是想要去室內?」

其實我約朋友吃飯也是這樣的,我會先給兩、三個選項,然後慢慢縮小,這樣皆大歡喜。如果有人找我吃飯,我想不到,也會說個範圍,我喜歡日式,或者當天不要吃太飽之類(如果我不想出去才會說「我想不到耶」)。這邊也是給女生建議,不用裝客氣,如果不知道要吃什麼,建議還是給幾個模糊的條件出來,比較容易約成。

甚至於,男生會因為無法察覺女生的心思而困擾,女生也因為男生無法察覺自己的心思而困擾,所以「坦白直接」的女生,會意外受到男生歡迎,撒嬌說,「我想要這個」「帶我去那裡」,男生會受到這種女生吸引,因為覺得很好懂。這邊可能跟大家認知中的女生比較含蓄的行為舉止不太一樣,我自己的經驗是,只要明確說出來想要做什麼,想約妳出去的男生大部分都很樂意去做,比如說,我今天想吃冰淇淋/鬆餅,男生會覺得指令明確而鬆口氣。當然這裡不是公主病的那種霸道,而是跟這個人相處起來不用猜的那種輕鬆,希望女生們好好體會。

另外,書裡講到一件事我覺得超好笑也超真實,就是在路上如果女生問男生「肚子會餓嗎?」(意思就是女生肚子餓了)但男生如果沒有接到這個球,直白回應,「不會啊,我不餓」。不好意思的女生,就會默默餓肚子,然後脾氣愈來愈差。(BTW我通常都是說「我餓了」,兩個人一起去吃東西不是很好嗎?)

最後,在推進關係的期間,如果說回應對方有什麼訣竅,我會說是「不要太認真當中有一點點認真」。什麼意思呢,就是建立關係的時候,會有一段彼此摸索的時期,太過認真就是表白,對方只能選要與不要,這時候對方常常會因為這樣想要逃避。另一方面,如果太不認真就像是玩玩,或是顯得你對他沒有興趣,對方也會覺得這邊沒搞頭。尺度拿捏得好,就能讓氣氛熱絡,有點進展,但又不會給彼此壓力。


下面是書中給的幾個例子,可以做筆記,有機會就拿出來用。我先說我也會用,哈哈哈。
想讓對方增加好感的時候:

「這還是我的第一次。」
抹除各位心中的不純念頭(我先承認就是我有這個念頭),什麼事情的第一次都可以用,第一次吃咖哩飯也沒問題,第一次騎腳踏車也沒問題,男生很喜歡當第一次。

「很好吃/很好玩/很棒,是因為跟你一起的關係嗎?(笑)」表達自己的開心,要加上一點點的「因為是你」。

「(真開心你約我),我一直都很想去呢」稱讚對方約得真好,鼓勵他繼續這樣做。

「你下次OOO的時候要告訴我喔,我也想知道」設下讓對方傳訊息給你機制。

「感覺你讓很多女生為你哭泣呢,我也得多注意才行(笑)」稱讚對方的同時,輕鬆加入一點自己的好感。

在對話中,把自己的好感加進去一些,同時維持輕鬆的狀態,是氣氛愈來愈好,但不致施加壓力導致破局的祕訣。


感謝

#遠流 邀請推薦

#男人想成為第一,女人想成為唯一




===題外話===書腰上跟周品均排在一起好榮幸啊

20231212

我們如何依附他人




依附聽起來像是一個略帶負面的詞彙,至少我第一次聽的時候有這種感覺,後來才知道不是這樣。之前在其他本書裡讀過一篇關於擇偶的文章,裡面講到,好伴侶的一個指標就是有沒有好的依附關係,那時候就很想了解一下什麼是依附關係。

這次出版社問我要不要讀這本書的時候,看一下介紹是依附關係耶,就很高興接下邀約。


講一下我從這本書得到的理解,依附講的是人與人的羈絆和連結,像是孩子會依附主要照顧者,從主要照顧者身上滿足生理需求,也滿足心理需求,遇到困難時獲得保護,挫折時得到安撫,學習面對挑戰,逐漸獨立。(所以從山崖上把你的小獅子推下去不是一個好主意,他們在家裡覺得很安全,更願意往外探索)


依附理論的實驗觀察不同組媽媽與嬰兒,讓媽媽離開後嬰兒的反應。

「安全依附」的嬰兒,在面對媽媽離開時會焦慮不安,但不會過度激動,媽媽回來之後會哭泣,尋求媽媽的安慰,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恢復平靜,重新接受媽媽對自己的好。


「焦慮依附」的嬰兒在媽媽離開時,也會焦慮和不安、哭鬧,但媽媽回來時,他們會緊黏著媽媽,但在媽媽試圖安慰時,表現得更激動和生氣,情緒激動程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他們覺得受傷,要對方進一步彌補。


「逃避依附」則是在媽媽離開時不會哭泣和尋求協助,彷彿媽媽的離開影響不大,呈現「我不在乎」,但透過生理測試(心跳加快、皮膚溫度升高等),可以知道他們還是有分離焦慮只是不會表現出來。


光是讀完這個實驗,我好像就已經看到身邊一些人在面對關係生變時的反應和作為。

這些依附類型可以視為一種向度,就是你有多傾向這種依附類型,大家可以微微自我檢視一下。

焦慮依附者渴望親密關係,很在乎對方,卻也有很深的不信任感,常常導致他們過度投入,對關係的變化比較敏感,需要緊緊抓著,索求證明。

逃避依附者會避免關係親密,對依賴感到不自在或害怕,甚至刻意疏遠,避免衝突。對伴侶沒什麼信心,覺得一切靠自己就好。

成人還有一種是不定型依附,有時候焦慮,有時候逃避。


你可能沒有特別感覺自己和伴侶屬於哪一種,通常是關係出現變化時,不確定性增加時,或是感到被威脅時,才會啟動依附系統。通常在這些時候,伴侶會有一個人比較焦慮依附,索求愛,另一個人則比較傾向逃避依附,傾向自己沈默消化。


雖然跟童年經驗有關係,但並不代表不能改變,我們都可以透過正向的關係,形成新的依附模式。


書裡有兩件事我覺得蠻重要的,第一個是去看見彼此的需要,就是如果兩個人處在不同的依附位置,會看不見對方的需要,一個覺得你怎麼都不在乎,所以我就要更努力要才能得到你的注意,反而把對方推得更遠;另一個覺得你小題大作,我只能更加逃避,避免衝突加深,卻讓對方更不懂你。從依附關係的視角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對方採取那種行為模式,其實兩個人底下的感受可能是彼此關心、也想要維持關係,但是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兩個人都覺得心很累。


另一件事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心理諮商師,中間有很多她的案例伴侶,微微感覺,心理諮商某個程度是不是把對方講不出來的話,用另一半聽得懂得方式表達出來,協助雙方從表面的事件和互動,往下探索內在的需求。


謝謝今周刊寄書給我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