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看到比爾蓋茲推薦這本書,然後身邊有一些媽媽在讀,看了一下簡介說是手機對孩子的影響,好像覺得大概可以想像到內容,所以沒有馬上開讀。書的主論點很單純,但我覺得我都很有共鳴。
1.這個世界對實體的保護太多,對虛擬世界的保護太少。
我們非常注重孩子的人身安全,連他自己去公園都不行,但我們小時候常常在孩子同樣年紀的時候早就下課自己去公園、去跑腿、去騎腳踏車,我記得我小學暑假就會自己去游泳,三四年級自己搭公車上學,總之就是一些根本無法想像讓孩子自己去做的事。父母需要放手讓孩子冒險、自主,感覺他有能力自己完成事情。記得第一次讓孩子自己下樓去買東西,帶悠遊卡或一點點零錢,他們非常得意、有成就感,他們非常想要試著自己完成事情。
相反的,同樣年齡的孩子卻可能在網路世界上跟陌生人聊天、接觸不應該接觸的內容,美國社群媒體的年齡限制是13歲,但沒有很好的檢驗機制,作者認為應該要再提高。
2.男孩容易受到遊戲影響,女孩則容易受到社群媒體影響。
在網路世界上的交友跟互動是可以隨時斷裂的,男生玩遊戲雖然也可能組隊,但也可能一不開心就不玩了,很難培養出長期的友誼,就是一不開心就不玩了,所以很快逃遁到遊戲的世界裡,男生受到的影響是退化到不成熟、缺乏社會化的情況。足不出戶的繭居族,以男性的比例偏高。
女生則是因為重視共融性,所以會很怕被排擠,遇到霸凌、受到控制的恐懼增加、被根本不現實的審美觀影響,覺得自己不夠美、不夠瘦,或是必須要跟其他人一樣等等的焦慮驅使。
3.還給孩子以玩耍為主的童年,盡可能延後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時間
讓孩子有更多空白只是玩耍的時間,這是孩子跟人相處,了解社會、發展與人互動、同步的能力,擁有超越於自己的體驗(像是處在大自然環境中感受到的敬畏感)。給予太多的螢幕時間和網路時間,都可能造成注意力碎片化和睡眠不足。如果你在孩子身邊一直用手機,就算你不給孩子用,孩子也會知道那是個好東西,他也會想要用。
我常想,什麼時候我們會遇到孩子想要手機?書裡說很多孩子都在10、11歲擁有第一隻手機。(美國數據吧,感覺亞洲父母應該會控制的比較嚴格)我們家孩子還小沒有手機,平板時間控制在週末,孩子還沒有社群媒體,會用平板玩遊戲、看YouTube影片。作者呼籲把時間延後,但不管你什麼時候給他手機,給了之後他就不會再理你了(因為我們大人就是這樣被手機吸住的,更何況是孩子),只能延後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希望在孩子更有自制力的時候,避免過早離開實體世界,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
因為我有兩個遺傳到我晨型人基因的孩子,每天早上都六點多不用鬧鐘自己起床,兩個也會自己看書、張羅早餐、然後再玩玩桌遊、下下棋才去上學(或是把我吵起來)。現在盡量讓晚餐後睡覺前的半小時一小時,爸爸媽媽離開螢幕離開手機,跟孩子玩遊戲、聽孩子講白天的事情,到他們上床睡覺。週末盡量有一些在戶外的時間。我還是常常不自覺的滑手機,也會想要放空追劇逛街,就是盡量提醒自己。
推薦所有爸爸媽媽們來讀,會改變你們跟孩子的互動方式。想說粉專裡應該還有粉絲,跟我一樣,從年輕(?)一直看到現在結婚生小孩(不離不棄,感謝你們)。
題外話,這本書我是用在電子書閱讀器上看完的,正文的內容大概在40%多一點就結束了,後面都是文獻。電子書閱讀就是會有這種原來附錄比正文還多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