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7

曖昧的可學習性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有了AI配圖好簡單,Cool


知道我寫部落格的人,不會問我這個問題。但是在知道我有開課的朋友間,不時會出現這類型問題:這件事可以教嗎?這件事可以學嗎?這件事要怎麼教?這件事要怎麼學?


認為一件事情不具備可學習性,我該說這是優勢者的思維嗎,可能因為他們天生就具備一定的優勢或者直覺,加上後天從經驗學習到的知識和方法,就足以在戀愛這個領域裡活得很好。所以他們沒有「意識」自己有學過。但你問說,你有沒有在每次曖昧或戀愛經驗有一點領悟,肯定都是有的。


這件事是否具備可學習性呢?


(你問一個寫這方面文章超過十年的人,我當然會說有啊,不然我在這裡幹嘛。)


我們把它抽象化來看,曖昧可以說是一種溝通方式,特別是在曖昧的時候,溝通會有一定的模糊性(不會開門就說我喜歡你,因為這樣沒有效果),所以需要一點技巧。我不會說他是世界上最難的溝通技巧,但他也跟談判、說服、激勵一樣,就是你可以學會用某些方式表達跟得到你想的,不管是得到關於對方的資訊,或是使人行動的方式。


另外,曖昧也是一種建立關係和培養情感的方式,讓兩個人在探索與嘗試相處,彼此了解。在其他領域的人際關係和情感,比方親子好了,育兒與教養現在應該是非常熱門的關係學習的領域。我之前看了一本書的介紹說,這個世代大家因為社群媒體感覺非常靠近又非常疏離,在戀愛的領域裡,這往往也是許多人寧願當很久的跟蹤狂,或者天天當網友,卻沒辦法開口說一句話的原因。



雖然具備可學習性,但沒有這麼好學,


一個很大的原因回到上述,就是很多人認為這沒辦法學,或是不需要學,所以很難跨過要學的心理門檻。「為什麼要學怎麼教小孩,小孩就是用打的」「為什麼要去婚姻諮詢?」也是相同的邏輯。另外一個原因是,大部分的人的戀愛經驗沒有多到熟練的地步。


而且,曖昧其定義就是模糊,就是我們很多事情都不會說出來,我想約會,我想跟你見面,我喜歡你,我希望你喜歡我,我希望你接我電話,這些我們都不會說出來,所以溝通和互動都會變得更困難,我們通常都是透過各種線索來互動,導致更多的錯誤解讀。


更重要的事情是,實際在發展關係的情況下,你會面臨到關係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要是我這樣做了,他不喜歡?要是他不喜歡我怎麼辦?他拒絕我怎麼辦?這些風險會讓人很難行動,我們還是當朋友好了,也就更難學習到東西,不練習做題目,是不會學到怎麼解題的喔,理論物理可能還有用(絕無不敬之意),理論愛情的用處怎麼想都很低。


到底要不要學,什麼時候學呢?


一個好處是,剛開始建立一段關係的時候,這可以觀察了解彼此,等到在一起再了解的成本過高。我一直鼓吹的是其實是在曖昧之前就開始了解,因為等到曖昧的時候你未必能夠那麼持平客觀看待對方,只是發展到一個階段,開始傾向一對一的時候,你會更需要拿捏承諾表態和發展關係之間的平衡。


另外,很多時候你也未必確認自己有多喜歡對方,尤其是女生很多都屬於需要燉煮,所以能夠燉煮關係,直到你確認自己的感情也蠻重要,避免太早跳上砧板受傷。

如果沒有曖昧或戀愛經驗的人,大多都是靠著虛構的故事或別人的經驗學習(衷心希望靠著虛構故事的比例可以低一點)。大多時候我們都是田野式的學法,實際上去觀察別人怎麼做,自己去做,做完思考發生了什麼事,跟朋友討論發生了什麼事。在反思這一步是稀有的,因為如果是實際上已經在曖昧,會花更多時間想我喜不喜歡他,他喜不喜歡我,而不是我做的事情產生了什麼效果,就是很難達到抽象化的學習經驗。


總之寫這麼多,想要鼓勵大家去學習發展關係,it can be learned and it should be learned.


20230519

這些時候,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


在課堂上,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就是,男生到底在想什麼。其實大部分的時候,我過往的經歷裡,認識的男生都偏單純,也就是他們心口一致,想什麼,也會跟做的事情相符,不太會有矛盾的情況。

當然世界上什麼人都有,也有很多時候,特別在課堂上會有很多鄉野傳奇,讓我覺得好像可以來寫一個翻譯篇,究竟這些男生到底在想什麼。


=====工商時間,實體課資訊在右邊的分隔線=====


不過,此時我們還是先把心態擺正,也就是說,對方做出讓你困擾或迷惑的行為,不代表他就是一個渣男,也不代表他就是想要玩弄你的感情,很有可能他也無法判斷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在一起。當然他是渣男的可能性還是存在著,只是把對方妖魔化對於發展健康的關係沒什麼好處。


以下講一些我最常聽到的情況:


1.男生本來很熱情,後來變冷淡了。許多女生抱持了約三次才能出去的想法,或者很習慣被男生捧在手心上當高嶺之花,等到對方敲了夠久的門,慢熱的自己終於決定要打開心房的時候,發現對方的邀約怎麼沒有之前那麼勤勞了?


以前只要自己說想要看某部電影,對方就會立刻查好電影時間,接妳出門,只要說想喝咖啡,對方也會立刻去找熱門的店,現在就會得到一些「你看完再跟我說好不好看」「我最近沒錢」的冷水。


翻譯:男生的耐心銀行也是有限度的,最初他可能對你感興趣,後來就把你放在沒有要追的籃子裡,所以對你就跟對其他普通女生一樣,他現在可能把精力放在其他女生身上。不用過於失落,約得出來還是可以約,這事情就是也許出門之後你們又擦出火花,不要因為對方冷淡就放棄,但是如果一直冷淡下去一直約不出來,意思也很明顯了。


2.彷彿有又彷彿沒有的未來。聊天很熱絡的時候,他會說,我們下次可以一起去哪裡旅行,下次帶你去吃什麼,以後你就知道了點點。這件事情,只要看之後有沒有發生就可以立刻查核對方認真的程度。如果你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暗自欣喜,但他後來也沒有真約過,你就知道這跟「保持聯絡」「下次再約」是差不多效力的話,只是他知道你們在曖昧,所以這些話會有「撩」的效力,保持彼此的熱度,但我本人會視為睜眼說瞎話,講什麼都當耳邊風聽聽就好。


3.不太願意明確定義關係。比方說,女生會問,「現在我們是什麼關係?」「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等類表白的問句。或是很明顯他想要更親密,卻不會表示兩個人要在一起。他可能會說一些,想是「我想要順其自然,看看會怎麼發展」「我喜歡你,但是......(但是我才剛跟前女友分手,我還沒準備好進入關係,我不確定我想不想要再談戀愛,)」甚至說一些,「我不想限制你」等等發言,就只想說屁啦,你不想限制的是自己吧。


這個情況裡,渣燈亮的可能性比較高。我覺得更直觀的來說,就是他沒有那麼喜歡你,沒有人會我喜歡這個人但我不要跟他在一起以免有一天我們分手就連朋友都當不成(只有在韓劇裡面才會有的純欲情節喔~)至少如果是你先問這個問題,應該是你比較喜歡他,這個天秤有沒有機會變平衡,你問我我當然會說有,世界上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我也同時要說機率很小,因為男生通常沒有那麼矜持,也就是喜歡到超過在一起的門檻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有可能他就是比較喜歡沒有女友的自己。


4.公私差距大。就比如說私下會有很親密的舉動,擁抱、牽手、接吻等等,會有很親暱的稱呼和言語,你是寶貝、學妹、baby、但絕不是女朋友。但是在其他人面前,對你都擺出一副禮貌冷淡臉。


這個渣燈亮的可能性又再高一些,也有可能就是肉體導向的人,或者是想要幹嘛很容易得逞的人。通常很擅長跟女生相處,也會把女生撩得心花怒放,不過主要就是在玩疑似戀愛遊戲,你若願意也可以走到最後一步,他從頭到尾都不會說一句正經話,就是願者上鉤。


總之別把他的殷勤翻譯成他喜歡我,要把他的冷淡也考慮在內,他就是一個公開單身,私下才跟你火熱的人。


下個月有開課,歡迎來玩

20230314

只有黑暗沒有榮耀

 



據說上週全台灣都在做的事情,一是看經典賽,二是追完黑暗榮耀。我也兩件事都做了,在失望又狂喜,狂喜又失落之間看完棒球賽。然後小孩睡著之後再接著看宋慧喬,可能也因為被浪漫速成班的爛尾打擊,我覺得黑暗榮耀真的是很好看,我熱愛每個角色的演技,每一個人的下場,以及有人不愛但我很愛的戀愛線,朱醫生當宋慧喬的腦殘粉真的太可愛了。


不過今天這篇不是影劇評論,要來談談霸凌。


=====以下其實應該沒有雷的分隔線=====


一直以來看劇的時候,我既非常投入,也非常後設。用在這個劇上,就是我覺得每場復仇都大快人心,我熱愛宋慧喬的手腕,絕不弄髒自己的手,但我也非常清楚,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這種事,正因為不會有,我們看劇的時候才會這麼爽快。


現實生活中的霸凌是怎樣呢?

有錢人大多會持續有錢。

憑恃美貌而霸凌別人的人大多會保持美貌。

結黨結社霸凌別人的人,到哪裡都會結黨結社。

被霸凌在底層生活的人持續在底層生活。

復仇通常流於幻想不會成功也不會實踐。

你想過好自己的生活就選擇遺忘。

能夠翻身或達到階層流動的人是少數中的少數。

我想不出來跟寬恕的關係,因為寬恕也要有人想要你寬恕,但其實沒有。



劇裡有一句話大意是説,她被奪走的榮耀和名譽要怎麼樣取回,有些人靠復仇,有些人靠原諒。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你既沒辦法復仇,也沒有人要你原諒。你能做的事情就是遺忘,你要去理解,這些事情沒有被奪走,他能加諸於你的痛苦,但你能夠保有自己的榮耀與名譽。


作為一個曾經被霸凌過的人,我可以說我幾乎成功遺忘了,大多時候我不會視霸凌為創傷,我只是記得有過這麼件事發生在我身上。另一方面可能也感謝我媽強硬明快的處理讓事情落幕。甚至長大之後莫名一直都有人認為要認為我是千金、某高管的女兒、人生勝利組云云,果然遺忘才是幸福人生的訣竅?


長大之後我認識了曾經霸凌別人的人,他也不是壞人,在他的認知裡,他就只是站在旁邊笑的人而已,不是真正做了什麼的人。從他的言行當中我知道,他對這件事情並無懊惱,也無反省,如果可以選擇,被霸凌跟可以站在旁邊,他還是會選站在旁邊,人之常情,我也知道。我希望所有霸凌過別人的人,站在旁邊的人,能夠感到一絲絲愧疚,能夠理解自己曾經做過什麼樣的事,能夠自省跟傳遞,這樣的事情是不對的,不應該當成小時候的回憶,閒聊的材料。


最近讀了沙莉魯尼《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裡面提到一對男女講述自己以前做過的壞事,一個人講了自己曾經霸凌過別人的事情,她覺得她是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但別人說是跟著她做。她感到非常羞愧,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讓別人承受痛苦,而她得一輩子帶著這感覺活下去。


我竟然感到些許安慰。

也許世界上大多時候只有黑暗沒有榮耀。

還活著,也希望大家都活下去。


如果你被霸凌過,希望你能好好遺忘,好好活著。
如果你霸凌過別人、站在旁邊笑過,我希望你能真切反省。
如果你為人父母,請不要讓孩子忍耐,也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忍耐。


20230313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寫在前面:明明就應該在截稿,我卻硬是今天下午把這本書給讀完,我瘋了 

 =====好書推薦分隔線===== 

 因緣際會讀到大江健三郎,他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是他第一本寫給小孩子看的書。書中他以自己孩提時代的親身經驗,和孩子分享作為孩子會遇上的種種問題與值得開心的地方。
這本書看目錄就知道有多有趣,第一篇是〈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接下來是〈人為什麼要活著〉,還有〈小孩子的戰鬥方式〉等。

他不說教,只是跟孩子們講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他小時候為什麼覺得自己要上學,又怎麼體會到唸書的方法,問問題和思考的方法。文字淺顯易懂又不失深度,建議感覺自己活著沒動力的人看。 

 我想講一下〈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篇中的故事。大江健三郎有一個重度智能障礙的孩子名為光,光去特教班上學的第一年,各式各樣身體不健康的孩子有的大聲尖叫有的跑來跑去,光總是捂著耳朵身體僵硬。 光從小就喜歡音樂,當時大江健三郎就想,為什麼光要去上學呢,他可以整天在家跟我們一起學習音樂就好了阿。後來他發現,光在班上找到了一樣不喜歡噪音的朋友,他們二個會窩在教室角落手牽著手忍耐著。光還會幫助它的朋友去上廁所,二個人一起聽音樂廣播。接下來,連話都不太說的二人開始使用巴哈與莫札特等字眼。 

 於是大江健三郎明白,對他的小孩來說,音樂是把自己的內心傳遞給他人的方式。不管是國語、數學、音樂,都是用來瞭解自己與他人聯繫的方式。「為了學習這些東西,我想不管在任何時代,這世界上的孩子們,都應該要去上學」

 書中他還教導孩子要對謠言有抵抗力,要有勇氣面對世界。與其說想要變成某個職業的人,不如說想要擁有像誰一樣的胸襟與態度。最後,他說孩子們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沒有無法挽回的事情」,遇到真的很不開心的時候,試著去「再等上一段時間」,而不是自暴自棄地說已經不行了。

我深深受到感動。

補記:這篇其實是我在2008年寫的,因為大江健三郎過世而回憶起這個故事,
沒想到改了幾個字之後更新,在部落格上的發布時間也改了......。不久前讀了他的另一本短篇小說集《飼育》,裡頭有好幾個跟戰爭有關的故事,已經可以看出來他在思考世界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photo credit / wikipedia commons

20230304

婚姻的污垢


 

婚姻就跟房子一樣,不管你以為窗戶關得有多緊,灰塵都會堆積。只要有人生活在裡面,就會產生污垢。灰塵跟污垢,看到的時候會礙眼,但如果不是很誇張,或者習慣了,或者別看了,又可以生活得舒適。但久久不打掃也不行。


比如說什麼呢,家裡有很多家事,當你想要比較誰做的家事多,誰的貢獻比較大,污垢就會變成爭端。心理學上有個效應是,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貢獻比較大,職場生活皆然。請婚姻裡兩個人估計自己的貢獻比例,加起來肯定會超過100。或是你問誰的貢獻比較大,兩個人都會覺得是自己,污垢就堆積了。


為什麼會這樣,解釋起來也是老生常談(但心理學就是常常在解釋老生常談,非diss之意)。因為每個人都會放大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認知對方所做的事。你會放大你所做的事情,就只是因為你有做,你經歷了那件事,而且那件事是你認為需要做的事情,可能是你比較看不順眼得去做的事情,或是比較重要的事情。


相對而言,所方做的事情,因為是對方做的,所以你很有可能根本不認知到有這件事,不認知是他做的,或者不認為需要做,不是優先該做的事情所以你沒做。或者你認為對方做起來比較容易,所以本就該如此分工。


經由上面的討論,你就知道,去討論這件事的意義很低,多半只會是爭吵的導火線。為什麼我想要點火藥炸自己呢?所想要的完全是相反的事情,也就是希望對方認可自己,但常常非但得不到,還會引發相對剝奪感,也就是對方反而覺得是你都沒有認可我。


一位太太表示,這一代的爸爸或老公可能相對剝奪感特別重,因為抬頭看上一代的爸爸很多廢物(her exact words),往旁邊看四周也還有一些廢物。所以當他們覺得自己相對廢物來說,已經做很多,太太還是不滿意。


建議是拋棄誰比較多的想法,去多關照、感謝對方做的事情,不時交換彼此的工作,讓雙方增加認知彼此工作的機會,不然常常都是一方做的事情,另一方會覺得那件工作會自動完成,甚至沒有那件工作喔。我有一位太太朋友跟我說,她結婚後才發現排水口會有頭髮,因為以前都是媽媽清掉了。

另外一個污垢的來源就是,婚姻是兩個人長期相處,肯定會有看不順眼的行為和習慣,而且可能會有很多。當這個社會與我們所受的教育,強調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時,你本就不願意改變自己,你也不想要要求對方改變,這會造成怎麼樣的結果呢?就表示你看不順眼的地方會持續存在,因為對方根本就不知道你看不順眼,而且也不會改變。


也可能有人是覺得自己才是「正確答案」,所以想要改變對方,這件事應該這樣做才對,這種情況也未必會有什麼好結果。還有一種情況是,一方非常體貼纖細,所以他一直在對方說出來之前就改變配合對方,但即便如此這樣還是會給自己累積壓力,而且是在對方絲毫未察覺的情況下,最後若爆發出來,對方反而會一頭霧水,想說之前不都好好的嗎?你從來沒說過你不想這樣做啊。

最好的情況可能是對方自己察覺,或者是一方想到跟另一方溝通的方式。

某位太太諮商得到的建議是,每當難過的時候,想一想自己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不是表面的行為,而是我有沒有可能去溝通或是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某些時候,你要讓自己可以做自己,在有小孩的情況下,彼此接力彼此的工作,未必什麼事情都要兩個人出席,有得休息才跑得久。

就算在幸福平靜無波的婚姻中,也會有污垢。建議是,多看對方的優點,每當看對方不順眼的時候就想,對方應該也有看我不順眼很多事情吧。久久可以溝通一次,也可能是以吵架的形式,吵架的時候就把真心話說出來吧,說出來會好一點,如果沒有要離婚,吵完了就趕緊和好吧(務實主義者發言)。

photo credit / ryan lee via fickr


20230220

離婚的成本

 之前討論到婚姻的時候,我有提過一個論點就是,結婚的成本很高,經濟上心理上社會上都是,就是為了讓人不要輕易結婚,結了婚也不要輕易離婚。那麼離婚呢?




離婚的成本似乎是下降了,這裡指的不是財產。我們這個世代,女生似乎會把離婚當成是婚姻出口的一個選項,應該比前一個世代,更容易考慮離婚,或者考慮除了離婚之外的各種選項。


另外就是有小孩的狀況,我自己當小孩的時候,班上幾乎沒有人離婚,或者我沒有聽過,所以其實我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但是現在其實小孩在班上會遇到各種狀況,越南的媽媽,單親的家長,外國人爸爸之類,他們對於家庭的認知比較寬廣,也知道離婚是什麼意思。


對於有小孩的我來說,就算有一天我不愛我老公了,可能都會選擇為了孩子維持不愛的婚姻,所以聽到別人離婚的消息會更加震撼。


所以大家為了什麼事情考慮過離婚,或是真的離婚呢?以往朋友當中比較早結婚的,就有一些離婚的例子,多半是因為雙方家庭的衝突、生或不生小孩的沒有共識。


現在是跟我同輩結婚的,甚至小孩子都還一起玩過的夫妻離婚。因為外遇而離婚,因為對方的冷暴力離婚,因為爭吵而閃過離婚的念頭,因為帶小孩太累去婚姻諮商,大概也都是你我能想像到的原因。


有許多對夫妻嘗試過婚姻諮商,不管是自己去,雙方一起去,我覺得比起例如不孕症找醫生來說,現在人際關係上也願意找第三方求助,應該算是心理健康有進步的象徵?


我曾經懷疑過,社會為什麼採行一夫一妻制,因為一個制度要求兩個人幾十年從一而終只能愛著對方,怎麼想都覺得很不符合人性啊?(現在已經結了就不去想這件事了(?))甚至我問過我朋友說,對婚姻的心得是什麼,然後她的心得是,如果有重來的機會,她可能會考慮要不要結婚。看過一篇文章推論,大意是人類社會之所以有長足的成長,就是因為一夫一妻制,省下了大家演後宮甄嬛傳的心力。可能也有一點點的道理?


講到這裡,還沒結婚的朋友,可能會被嚇到是不是人生不該結婚。就我來說,我不會勸別人結婚,但是會鼓吹小孩好可愛好棒,只是以現行的社會制度,似乎在婚姻中養小孩比較便利(?),所以還是要結婚?沒有啦,真心話,人真的是不一定要結婚的,你如果有決心,也未必要跟另一個人一起養小孩,只是我會非常respect一個人養小孩的,就跟我respect我媽一樣。


許許多多人離婚,因為兩個人要一起生活真的沒那麼容易,就大家更重視個體的身心需求,更少忍耐,很多時候,你會覺得一個人比較好。很多時候你會給自己再次選擇的機會,你不會覺得離婚之後我就不會再跟另一個人產生關係,你也不會覺得離婚代表我的價值貶損,你也不會因為離婚失去你的小孩,但是會改變看到小孩的頻率與方式。這麼說不是要鼓勵大家離婚,而是要說婚姻這個節點,只是人生的選擇之一,雖然他是很重要的選擇,但就算你改變了你的選擇,也不會毀了你的人生,要有這樣的信心。



延伸閱讀

20221218

克服心魔



心魔這件事情,每個人都有,就是看是什麼心魔。比方說,它可能是一種小劇場,他不回訊息一定就是他不喜歡,他既然都不喜歡我就放棄吧。它也可能是一種恐懼,像是她這麼好看,我去約她,她怎麼會理我呢?它也可能是一種自我審查,像是我值這個錢嗎?我薪水不能開太高。


戀愛或曖昧經驗值少的人,心魔可能構成一個負面循環。本來就很少經驗了,所以沒什麼實證去克服心魔,每次要行動的時候,還有更多幻想生出來的心魔要自己不要行動,所以就愈來愈難行動。


比方我常跟女生說,你可以主動跟對方發展關係,而且是在曖昧之前發展關係。或者有些事情你可以在曖昧期給予正面的訊號,讓對方知道你喜歡他做什麼事情,當然也包括中立或負面的訊號,就是潑冷水。(技術不是本篇的要旨,就簡單帶過)


做這些事情對女生本來就有一定的門檻,社會一直以來都教育女生什麼都不要做,就是等人家來求親的意思,造成女生多半被動,什麼都不做,也不會做。等到有點年紀,如果身邊完全沒有曖昧或發展的對象,看到其他人都有戀情甚至結婚的時候,就會怨嘆自己是不是不夠漂亮,不夠好。對啦,外貌會關係到你的漏斗有多大,就是有多少男生主動接近你。不過呢,,不過更聰明的方式是,你知道怎麼丟球,也能夠控制關係的進展,外貌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要素。你看看身邊所有的情侶,肯定不全是俊男美女。


就學習「主動」的這件事上,再三強調絕對不是倒追,頂多可以說是跟男生做朋友,讓男生覺得妳很好相處的方法。最大的心魔可以大致分成三種:這樣男生不會覺得我很隨便嗎?這樣女生不會討厭我嗎?這樣真的可以嗎?


這樣的心魔也好發於戀愛或曖昧經驗少的人,前面說過了,因為經驗少,沒有實證經驗反駁自己的心魔,結果心魔又阻止自己增加更多的經驗。這件事有什麼辦法可以解呢?很遺憾,說了這麼多還是只能請大家提起勇氣阿。一定有人說這不是心魔這是真的,所以我們往下再仔細討論一下這些事。


「男生不會覺得我很隨便嗎?」有些無經驗者可以很自然地用中性的立場跟男生交朋友(男生對女生也有一定比例),但是對於表現得像可愛的女生很抗拒(在男生的話就是無法撩女生)。我實在不明白跟男生打招呼、微笑、眼神交會、主動開話匣子,到底隨便在哪?講出來很荒謬,不就是跟異性以異性的方式交朋友,但是許多人都這樣想過。哈囉,「隨便」距離妳太遠了,你不會上一次健身房就變成健美小姐或先生。也許這個評論的底下,更多的是害怕被拒絕?(我猜)


「女生不會討厭我嗎?」坦白講,女生就是一個妳沒幹嘛也會評價妳的生物,排他性比較高,所以會因為你接近男生就評價你的人,可能就是那些自己無法接近男生的人,或是你接近了他想接近的男生?更坦白地講,她們其實不是討厭妳,就是不在乎妳而已。絕大多數的人都只在乎自己喔,他們沒力氣在乎你在幹嘛。心裡想著別人都在觀察我的行為舉止,只是自我中心而已。也許這個論證的底下,是你也在評論這樣的別人,但其實是缺乏勇氣。


「這樣真的可以嗎?」我解釋成道德瑕疵的自我審查,就一件事到底可不可以做,除了犯罪有法律風險外,其他的都是你覺得可以就可以,如果你內心覺得不行,就不會去做了。只能說,你如果做了第一次帶來正向回饋,也許自我審查的情況就會下降,但那至少還是得做過有正向回饋的第一次才行。在這個大致上不會批判婚前性行為的社會(來自我偏差的觀察),你應該回去問你自己的道德尺度在哪。


想一想你真正要得到的東西是什麼?肯定不是男生覺得我很冷漠,女生覺得我毫無威脅性,我做事情安全到沒有任何人可以來指責我。寫到這邊可能感覺很嚴厲,這只是我內心充滿愛,想要搖搖這些人肩膀的欲望,醒醒同學,就發展關係來說,你錯過太多了,and it's never too late。



Photo by/ Washington State of Department transportation via Flickr

=====題外話的分隔線=====

在網路上搜尋心魔的圖片出來都太恐怖了....


哈哈哈我超越我2019年的紀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