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交往後的交友軟體議題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




自從這個年頭大家都用交友軟體交朋友之後,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那我們交往之後,另一半還可以持續用交友軟體嗎?如果交友軟體就是為了找到男女朋友,那我們交往之後,不就沒有這樣的動機了嗎?

今天來聊一下這件事。

首先,為什麼對方還要持續使用交友軟體。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是「習慣」,畢竟你們很可能也是這樣認識的,誰知道對方在交友軟體上資歷有多久了,且不論你問對方,他會不會老實回答。我身邊也有許多過去在不同的交友平台、App、社團裡活動。


就像男生打電動排解時間一樣,不會因為交了女朋友就不打電動,只是女朋友一開始會佔據很多打電動的時間,一旦女朋友佔的時間變少了,或是他又開始想念電動,他又會找時間打電動。


另外一個持續使用的動機,也跟打電動很像,就是「找樂子」。而且直到有什麼事情發生以前,這件事情是合乎道德的。畢竟你們已經是男女朋友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在交往之前的樂趣可以找了,陌生開發,或是看一些清涼的照片。這問題有點像是男生如果看A片算不算出軌,我覺得不算(但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


我曾被很多人問過,怎麼不讓另外一方上交友軟體,或者說,要怎麼樣可以不要讓自己太在乎對方在玩交友軟體。坦白說,因為交友軟體本身的主要訴求並非尋常朋友(如果現在有什麼交友軟體訴求是尋常朋友的請來打我臉),所以要不去在意這件事情很困難,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到。要能夠不在乎,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知道?


第三個動機呢,比較有爭議,就是一個隨手可得的「灰色地帶」。你們如果已經交往,那肯定也不會再有什麼可以曖昧的地方。交友軟體提供的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進入狀況的曖昧池子,所以如果你想找曖昧對象,是可以到上頭去。此處先不論,對於想要找交往對象的人來說,單純想找曖昧的人是不是應該被排除的用戶群。


有條界線(嗎)?


只是呢?曖昧曖昧,總是有些時候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關係。我認識一位太太,就是在夫妻感情不好的時候,打開交友軟體,最初交友軟體讓婚姻起死回生,就是獲得慰藉,有力氣面對老公小孩,然而不多久她就面臨到,曖昧對象約她見面的時候。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條跨過去回不來的界線。她問我,要怎麼樣可以不暈船。我說問題不在暈船,在妳的婚姻。


另外一位先生也是差不多,不知道在何時打開了交友軟體,被老婆發現。因為娘家的經濟情況蠻好的,他們可以一直住在寬敞的娘家,小孩有岳父岳母帶,老公的薪水不用全部上繳,算是可以過得很自在很有後援的夫妻。老婆發現的當下沒說什麼,但是默默做好很多處置之後,就提出離婚的要求,雖說老公堅決否認他有跟交友軟體上認識的人見面,但誰知道呢?


不禁止但也不樂觀預期


我尋常而言,不會禁止另一半做任何事情,也不會試圖「抓」出另一半正在做什麼事情,相對地,另一半也無法禁止我做任何事情。所有要做與不做的事情,都靠自己決定。在我的戀愛經驗裡,曾經任何想要自我控制的玩耍,最後都失敗,所以我會結論還是一樣,不要去吃到飽的餐廳裡說自己要減肥。


對方有玩交友軟體的意願和行為的時候,我就不會對關係的長久抱著樂觀預期了,很多時候你會get carried away(中文應該叫啥子?誰來教教我)就是得意忘形?越界了?


再說,現在的交友軟體,和以前低彩度的丟水球完全不同啊。就算不見面也可以視訊的,功能很繽紛高寫真(這也是某個玩家告訴我的)。一位大方接受老公看A片的太太,聽到App可以視訊的時候明顯遲疑起來。


所以我只能說,如果有一天我真發現這件事,我也許會直接表達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目的是了解他做這件事情的動機,也評估自己能不能接受。也許有一天我能接受,同住一個屋簷下一起撫養小孩的,不過是室友,但現在還不行。


20231003

我們的婚姻是個錯誤嗎?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


最近看完了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的第二季。如果年輕的讀者朋友們不知道的話,這是慾望城市(sex an d the city)多年後重開的劇集,他們都快60歲了。上一季大家很老,談的也很多生離死別,這一季我覺得大家狀態超好,中年女性可以拍各種床戲,撐得起各種浮誇衣服,當然也還是過很奢侈的生活。


大概是為了政治正確(我以為),增加了固定班底的多元性,至少兩個黑人家庭,一位應該是拉丁裔,還有一個酷兒。現在好像只有在catchplay上有播,請有看的同學來跟我相認一下。Sex and the city是我年輕時的食糧,看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的第一季的時候,幾乎每集都哭,可能是懷舊的哭,也可能是我也老了的哭。不過,第二季又回歸正常,就是嘻嘻哈哈看看床戲,接受一些性知識等等。


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的第一季,基本上是圍繞著凱莉老公大人物(Mr.Big)的死亡,第二季,凱莉又投入了情場,然後跟之前我最喜歡的前男友艾登復合,我相信很多人當時都會覺得,凱莉怎麼可以拋棄這個完美的男友重投大人物的懷抱。


CATCHPLAY提供


她跟艾登復合,兩個人如膠似漆,這讓她不由得去回想過去的戀情。

她很誠實的問了自己一句:「我跟大人物,會不會是個錯誤?」


如果說到戀愛,許許多多人,我想我以前也是這樣,都會把「婚姻」,當成是戀愛的終點。也就是說,不管前面多少人搶來搶去,最後結婚的那兩個,我們就視為正解。前面在外面玩得有多瘋不管,只要最後跟我結婚,都可以不問。我們把婚姻當成最後的選擇,唯一的選擇,也因為這樣所以很想要好好選。


在跟艾登重新戀愛後,他們完全契合,她的朋友也問她,你們當初到底是怎麼分開的?

凱莉深愛著大人物,卻也午夜夢迴,會不會選了大人物的本身就是錯誤?


我曾經問過一位人妻,她講到老公如何如何,我說,重來一次妳還會嫁給他嗎?她長考,我應該會考慮要不要結婚吧?肯定有些婚姻生活,你絕不想重來一次。


另一位太太跟我說,我當初就是選錯了,兩個男生都愛她,她放棄了溫馴的前男友,投了積極新男友的懷抱。新男友結婚後是嚴格挑剔的老公,溫馴的前男友成了高薪的工程師。當然我們也都夠成熟,知道如果選了溫馴的,也可能會有其他問題。


這幾年看了很多婚姻結束,現在看起來,我覺得有幾件事可以跟各位分享


1.不要因為逃離原生家庭結婚:你逃離一個家庭,只是投入另一個家庭而已。舊的敵人至少你認識,新的敵人是未知。不是說另一半的家庭一定是敵人,但你會帶著你原生家庭的創傷和行為模式去新的家庭,這些結,許多時候還是要回去原來的地方才能解。


2.不要因為太想要小孩結婚:你可以把愛完全投注在孩子身上,可是沒有另一半跟你一起愛,或是你們彼此不相愛,照顧孩子的責任都會大到把一個人耗盡。


3.不要因為年紀到了結婚:年紀是一個虛構的門檻,不要因為這個年紀跟這個人在一起就考慮跟這個人結婚。想想許多人的婚姻都沒維持太久,你幾歲結婚有差嗎?


上一輩的人不願意認知婚姻是個錯誤,這個觀念現在有大幅的改變,我不知道是否矯枉過正,就是如果大家都不願意努力,一言不合就來離婚,這樣好不好。或者這會帶起婚姻制度的根本思考,我們還需要到老到死的婚姻制度嗎?還是另一半應該跟政治人物一樣有個任期,或是跟高階經理人一樣委任,做得好才繼續?請大家告訴我,你在婚姻當中過得如何?


20230907

30幾歲的戀愛新手,太遲了嗎?

 



最近收到一封信,讓我心情很好,她其實是之前就寫過信給我的同學,後來交到了男朋友,過來報告近況的。這邊讓我先呼籲一下,同學們如果後面有什麼好事請不吝分享給我知道,我很喜歡聽故事。


也因為收到這封信,讓我回去看了我們之前的通信內容,讓我覺得好像可以來寫一篇。她說課堂上她發現好幾個人都跟她有一樣的困難,已經30出頭了,可是戀愛經驗非常少,甚至沒有。所以遇到一些彷彿是丟球的訊息,不是完全沒聽懂就錯過,或是就算聽懂了,也不知道該怎麼回覆。然後也會非常擔心,回得不好被人家看出來是新手,也擔心被問戀愛經驗怎麼那麼少,肯定有問題(下略小劇場一萬字)。


先來說一下這群人(我們先假定有這麼一群)的情況

1.缺乏經驗

由於缺乏戀愛經驗,可能感到自信不足,所以很容易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長得不好,個性不好,命不好之類的。也因為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發展關係,就更不願意、不敢踏出第一步。


更可能是不確定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對象。會有錯誤的期待。有人對自己好,就覺得要趕緊把握,或者另一種方向是,把標準設得非常高,因為這樣就也可以說服自己不用去累積經驗。


而且,因為不知道通常會發生什麼事,所以遇到任何事情都很難下判斷,比方不知道對方到底只是表示友善,還是有好感。(總之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2.時間壓力

大家都出社會,社交圈子可能變得有限,平常不會認識新朋友的話,也沒有時間認識,而且會開始有對婚姻和家庭的焦慮,會覺得自己再不怎麼樣,還沒有男友,還沒有對象,還沒有結婚等等,是不是就會孤家寡人一輩子之類之類。


這狀況就是更沒機會認識、更想認識,導致自己更著急,然後更無法好好認識,就算認識了也很容易進退失據。(一連串的壓力因素)


簡單來說,這些煩惱的癥結都在於,

「我還沒.....是不是太遲了」



今天,我們要來幫大家解開束縛。我當時的回信是這樣說的,

嗨同學,你知道,現在人都要活到100歲了嗎?


我的意思是,你用一生的跨度來看。你一點都不會太遲。早和遲都是相對的概念。假設你40歲才結婚,好像很遲,但想想你要活到100歲,不離婚的話,婚姻要維持60年耶,好像又沒有太遲了?也就是說,你一點都不遲,你一點都不遲,你們一點都不遲(說三遍)。


同樣的道理,你覺得自己缺乏經驗,缺乏與否也是相對的概念,只要你今天開始有累積經驗,今天的你就比昨天的你更有經驗了。只要你讓明天的你,再比今天的你更有經驗就好。


實務上來說,你可以從今天開始,試著跨出交友的舒適圈,參加一些你知道會有很多不認識的人的活動,跟陌生一點的人講話,試著認識理解對方,試著對有興趣的人表達你的興趣,試著對你有好感的人表達出你的好感,邀約妳有一點喜歡的人出去,一起下班,一起走到捷運站,一起喝杯咖啡。網路交友也無妨,我認識很多夫妻都是在網路上認識交往後來結婚的。只是網路交友平台取向不一,有些不是拿來交朋友的(那是拿來?自己想喔,言盡於此)

講這樣好像很簡單,沒有啦,我其實也知道很多時候都是心裡一個檻過不去,我本人也是一個超級內向無法跟別人打招呼的人。我的經驗是這樣,一件事情通常做的時候都會比想像不可怕,而且做過幾次,就會愈來愈不可怕,玩大怒神、跑馬拉松(?)、得流感(??)、看牙醫(對不起我錯了看牙醫不管幾次都很可怕)。不管幾次,不管幾歲,不管多新,我都會鼓勵妳們的。哇靠今天結尾太正面我不習慣。


工商時間:實體課資訊在右邊,下個月有開課,歡迎來玩
image created via bing image creater

20230828

我有興趣的,還是對我有興趣的,都幾?



我常常遇到有人問這一題,我想這也是發展關係的時候大家心中的靈魂拷問。你知道,很多問題會是這個問題的變形。比方說,我怎麼運氣這麼不好,每次對我有興趣的男生,我都不感興趣,但是我有興趣的男生,都?

都怎麼樣呢?比方說,都對我沒興趣,或是很難發展關係,或是其他女生也感興趣的對象,或是我不敢跟他發展關係的對象,也可能這些兼而有之。

我一直都是直球派的,所以很久以前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肯定想也不想就說:選我感興趣的。不過,我後來認真思考一下,其實我的答案並不那麼單純。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跟對我感興趣的人發展關係有很多好處啊。首先對方一定比較主動,他們通常會想要配合你的喜好,所以你客觀條件上會獲得比較好的待遇。缺點也很明顯,如果你就是不感興趣,出去可能會比較沒有樂趣,要維持客氣的難度也比較高。

那麼選擇對他感興趣的人呢?就是跟上面優缺相反,也就是你會更喜歡他,更容易投入,也很願意包容他的缺點,更願意付出。缺點呢?就是你要比較主動,你也比較可能被拒絕,要承擔的風險比較高。

該選哪一個呢?其實都可以。(被毆飛)

我上課的時候常常說,大家一開始不感興趣的,常常其實是大家後來想要長久關係的時候,認定是好男人的人,但是被你覺得無聊排除在外。或者說,你一開始覺得好玩又很會撩的人,後來覺得他不適合長久關係,或者他也沒有考慮你。

你應該選的是,適合跟你長久發展關係的。

一個是關乎你的自我價值。你不能選一個會讓你貶低自我價值的人,也就是說,你選你喜歡的人的話,要有我要讓他喜歡我的信心。不然你會持續在付出沒有對等的情況下,感到無助,覺得我是否不值得喜歡。

但這也不表示你該選喜歡你的人,喜歡你的人,你應該去發掘他身上的可愛之處,因為如果你沒有覺得他很好,長期下來也會影響你的自我評價,我跟一個我沒那麼喜歡的人在一起,不就代表我也沒有我以為的那麼好嗎?

另一個條件是你們能否相處,擁有共同的興趣、價值觀,一件你們都會做的事,不管對於短期關係發展或長期關係建立都有好處。沒有的話,可能就是幻夢一場。一個喜歡你但沒有跟你有任何共同點的人,我也懷疑他的喜歡能持續多久;同樣的,一個你喜歡但無法相處的人,還不如迷偶像來得滿足。我的建議是,用跟對方做同一件事情來發展關係,一開始是刻意的也沒關係,找到一件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就是連結的第一步。

更深層的叩問的是,你有沒有能力探索與開展跟另一個人之間的關係。你們的關係,你們對彼此的看法,會在花了時間相處之後改變。在比較理想的狀況下,趨於真實,趨於它適合的樣子。

今天的結論是什麼?選一個你喜歡的,讓他喜歡你;選一個喜歡你的,發掘他值得你喜歡。

延伸閱讀

感情幸福的最好指標

擇偶市場都看外貌,然後呢?

Image from bing image creator

20230725

中年女性作為主角

photo from JTBC官網


寫在前面:這篇原本是寫在別的地方的,但因為很喜歡這齣劇,所以想拿回來放。

前陣子看了韓劇《車貞淑醫生》。劇情圍繞著一位家庭主婦車貞淑(嚴正化飾演),她的丈夫和兒子都是醫生,女兒則正在準備大學考試。經歷一連串事件,包含自己生病需要肝移植,讓她萌生想要當醫生的渴望。


當車貞淑也進入醫院接受住院醫生訓練,丈夫徐仁豪極力阻止,因為他外遇3年的對象也在同一家醫院工作,小三還有一個女兒和車貞淑的女兒同齡。後來外遇事件曝光,老公想挽回,但車貞淑決心離婚。


起初,我對這部劇並不感興趣,因為在串流平台上的那格劇照中,並沒有出現俊男美女。金師傅每季都還得找一些年輕的後輩來。然而,觀賞的過程,我體會到,我也受限於年輕貌美的女主角的框架,故事的主角不會都是20幾歲的女生啊。


《車貞淑醫生》由韓國JTBC今年4月15日開播的連續劇。從4月15日開始在Netflix上播出,《車貞淑醫生》迅速崛起,根據市調公司FlixPatrol的數據,在5月排行榜上連續保持在前十名的位置,更連續10天拿下top1。在韓國,劇集的收視率從首播的個位數逐步攀升,接近20%的高收視率。


對女性年紀嚴苛的演藝圈


在演藝圈中,女演員的年齡與所能接到的工作似乎有著嚴苛的關係。大多數女主角都是年輕貌美30歲以下,一旦超過一定年齡,工作邀約大幅減少,甚至只能扮演女主角的媽媽。


女演員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曾在接受abc新聞採訪時說:「當我進入40歲,那一年,,我接到3個扮演女巫的角色邀約。我想,原來接下來就會這樣(Oh, this is how it's gonna go?


現在好像越來越多以中年婦女為主角的劇集了,今年也還有媽的多重宇宙的楊紫瓊。飾演女主角車貞淑的嚴正化,1969年出生,已經過了50歲。不僅中年婦女可以當女主角,可以追求職涯,還有機會談女大男小的戀愛。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放棄自己的職涯


這齣劇為什麼吸引我?首先,從劇中看到車貞淑從以家庭、丈夫為主的人生,到他發覺丈夫很自私,小孩也都長大了,他經歷了一段自我覺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職業婦女的職涯路徑:放棄或中斷職涯的女性,以及回歸職涯的挑戰。


車貞淑和老公徐仁豪原本是醫學院的同學,因為奉子成婚,車貞淑放棄當醫生,專心當妻子,照顧孩子。在關於女性的職涯研究中也曾指出,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因為某些因素,懷孕、家人需要照顧,選擇辭去工作。其中一個原因是夫妻雙方討論之後,因為女方的薪資較低,辭去工作對家庭造成的影響較小。但這個論述的背後,也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公司會認為你比較可能放棄職涯,所以比較不願意給妳工作,或者給女性比較低的薪水,造成男女在就業與薪資上的不平等。


中斷職涯的女性,返回時也會遇到相當的阻力


當這些中斷職業的女性希望重返職場時,會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因為她們必須扮演好家庭角色,卻沒有其他人願意扮演她們的角色。丈夫、婆婆、兒子、女兒等沒有人支持她們重返職場,理由都是,「誰煮飯給我吃?」「誰打掃?」「誰接我下課?」等等,彷彿母親天生就應該優先滿足他們的需求。


孟若寫過這麼一段,大意是這樣,男人可以把工作帶回家,沒有人會去打擾他,或期望他去接電話。但一位母親在家把門關上?這畫面光想到就令人髮指。


職場也並不歡迎她們的回歸。車貞淑她去考住院醫師甄選時,審核的教授們覺得這履歷太奇特,為什麼會空窗這麼久。有人說根本應該避免錄用年紀大的住院醫生,因為「年輕人犯了錯是失誤,但年紀大的人犯了錯,就是無能。」回到醫院後,作為40歲的人做著20多歲的工作,也遭遇到主管和同事異樣的目光。


她猶豫不決的時候,車貞淑的媽媽鼓勵她:「快樂又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妳就先從小地方開始啊。」讓她下定決定實現自己想要當醫生的目標。


車貞淑的魅力在哪?歲月洗鍊後的處事方式


另一個吸引人的點是,車貞淑展示了一種經過歲月淘洗後的處事方式。車貞淑曾說自己在讀醫學院時,沒有想過要當怎麼樣的醫生,但是經過這麼多年她現在知道,自己真的想要當醫生幫助別人。她真誠關心病患,照顧有錢的會長,和坐牢的患者一視同仁,也非常能夠體會病人的心情。


這種共情,與對方產生共鳴的能力,得到患者和家屬的信任,其他醫生也認為這是車貞淑獨特的能力,我自己覺得於我,就是當了媽媽之後才有的能力。有一次,她犯了錯想要離開醫院,去跟會長告別,會長說會去她以後開業的診所看病,車貞淑說,光用想的都很開心,會長說,「為什麼只用想像的,要去實現它!」後來捐款100億元給醫院,讓醫院留下她。


在另一個故事裡,她同為住院醫生的兒子讓病人提早出院,後來患者病情惡化,回醫院開刀不治。病患的家屬非常憤怒,執意要提告,車貞淑鞋子都穿錯腳地去參加告別式,家屬看到車貞淑真情流露,兩位母親相擁而泣。最後,病患的媽媽問「你怎麼不叫我原諒你兒子?」車貞淑回答:「我沒有資格說這句話。」


即使在老公的外遇對象面前,她仍能找到共鳴和彼此體諒之處,隨著劇情的進展,她慢慢在犧牲自己和表達自己所需之間找到了平衡。老公的外遇對象,治好了車貞淑的媽媽,她對小三說,「儘管我不能原諒你,但是我還是謝謝你治好我媽媽。」


任何一位女性都應該首先成為自己,然後再成為媽媽,或其他角色。成為自己可能是有一份自我實現的工作,也可能是在家庭中。如果永遠都犧牲自己的需求,或是將自己的想望和其他人的想望排序,會是一件殘酷的事。









20230708

解鎖




by bing image creator

很多年前,當時的房思琪事件,令我寫下了這篇每位女孩的黑暗故事,當時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女性站出來講了自己的故事。我寫那篇文章的時候,還不敢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那本書,後來也在一個時刻逼自己翻開了,又驚又懼地讀完了。然後這件事又逐漸退去。


今年,可以說是遠遠比當年更大的#me too大火,可能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有許多是指名道姓,被指名道姓的是名人,藝人、老師、政治人物,也都生活在螢光幕前和社群媒體上,一旦被指控,就會面對無窮要求他們出來面對的聲浪。而且,這些下定決心講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人,許多都有留有證據,有目擊證人願意出來作證,讓這些事件不是雙方各執一詞的羅生門,也不會輕易被扭曲成你情我願。


為什麼有人說了之後,許許多多的女性都出來說了?甚至是這麼多年,十年、二十年之前的事?


可能仍有少數質疑的聲音是,為什麼這個時候還要講?但是,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她們(我、我們),長期以來都背負著這件不能說的事情,儘管你知道這件事情傷害了你,不是你做錯了什麼,你仍然覺得屈辱,你仍然覺得你的一部分被這件事情定義了,覺得這件事會跟著自己一輩子直到死亡的秘密。你可能正常生活,或甚至偶爾才想起,但你沒有忘記,你也可能還在巨大的傷痛中,讓你看到某些場景、某些人、某些畫面,都能勾起你的身心反應。


今年有一齣日劇《重啟人生》,講一個女主角每次死亡之後有機會重新過一次原來的人生,可以從中改變當時的選擇,這種設定,也許就是滿足我們常常有一種「真希望我可以重來一次」的念頭。當時我也和朋友討論過這件事,如果有機會,你要重啟人生嗎?我可能不會再投入內容產業,雖然是我人生的愛,但實在好辛苦。不過聊著聊著,我忍不住說,算了,小時候太痛苦了,我可能無法重新經歷一次那些事情。我是笑著說這句話的。


在捷運上她沒有多問我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去了她心裡。有一天深夜她說她要問我一件事,問我小時候痛苦什麼。我在一個很短(相對於人生的長度很短)的時間內簡介了我的人生,我不善於自我揭露,所以這裡也就容我用很精簡的字句帶過,總之也就是些原本的小康家庭,後來因為種種緣故做了投機生意,經商失敗、家道中落、父親後來嗜賭,去躲債,最後父母離異,我因為不會跟別人交朋友,從小就只有功課好,輕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平靜結束人生簡介後,我說,但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只因為我功課好,然後記性很差,神經很粗,就會被大家認為是人生勝利組


不過,真正造成我巨大痛苦的事情我沒有說。我在簡介人生的當下猶豫再三,還是放棄,因為我覺得我還沒辦法笑著說那件事。前一陣子,在一個奇怪的契機下,我竟然覺得可以啟齒了,我告訴了我的摯友(不會再有女性受到荼毒,所以就不再以文字重述)。我其實也只說了兩三句,但就這兩三句,讓我很感謝今年這把熊熊大火。


說出來之後,你終於認可自己,儘管受過巨大的傷害,還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普通人,過著普通的生活,只是受過傷而已,你覺得肩膀輕了一些,你感謝自己終於能把它當作一件事情來描述,你不知道這樣算過去了沒,但是似乎彷彿正在過去。

20230527

曖昧的可學習性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有了AI配圖好簡單,Cool


知道我寫部落格的人,不會問我這個問題。但是在知道我有開課的朋友間,不時會出現這類型問題:這件事可以教嗎?這件事可以學嗎?這件事要怎麼教?這件事要怎麼學?


認為一件事情不具備可學習性,我該說這是優勢者的思維嗎,可能因為他們天生就具備一定的優勢或者直覺,加上後天從經驗學習到的知識和方法,就足以在戀愛這個領域裡活得很好。所以他們沒有「意識」自己有學過。但你問說,你有沒有在每次曖昧或戀愛經驗有一點領悟,肯定都是有的。


這件事是否具備可學習性呢?


(你問一個寫這方面文章超過十年的人,我當然會說有啊,不然我在這裡幹嘛。)


我們把它抽象化來看,曖昧可以說是一種溝通方式,特別是在曖昧的時候,溝通會有一定的模糊性(不會開門就說我喜歡你,因為這樣沒有效果),所以需要一點技巧。我不會說他是世界上最難的溝通技巧,但他也跟談判、說服、激勵一樣,就是你可以學會用某些方式表達跟得到你想的,不管是得到關於對方的資訊,或是使人行動的方式。


另外,曖昧也是一種建立關係和培養情感的方式,讓兩個人在探索與嘗試相處,彼此了解。在其他領域的人際關係和情感,比方親子好了,育兒與教養現在應該是非常熱門的關係學習的領域。我之前看了一本書的介紹說,這個世代大家因為社群媒體感覺非常靠近又非常疏離,在戀愛的領域裡,這往往也是許多人寧願當很久的跟蹤狂,或者天天當網友,卻沒辦法開口說一句話的原因。



雖然具備可學習性,但沒有這麼好學,


一個很大的原因回到上述,就是很多人認為這沒辦法學,或是不需要學,所以很難跨過要學的心理門檻。「為什麼要學怎麼教小孩,小孩就是用打的」「為什麼要去婚姻諮詢?」也是相同的邏輯。另外一個原因是,大部分的人的戀愛經驗沒有多到熟練的地步。


而且,曖昧其定義就是模糊,就是我們很多事情都不會說出來,我想約會,我想跟你見面,我喜歡你,我希望你喜歡我,我希望你接我電話,這些我們都不會說出來,所以溝通和互動都會變得更困難,我們通常都是透過各種線索來互動,導致更多的錯誤解讀。


更重要的事情是,實際在發展關係的情況下,你會面臨到關係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要是我這樣做了,他不喜歡?要是他不喜歡我怎麼辦?他拒絕我怎麼辦?這些風險會讓人很難行動,我們還是當朋友好了,也就更難學習到東西,不練習做題目,是不會學到怎麼解題的喔,理論物理可能還有用(絕無不敬之意),理論愛情的用處怎麼想都很低。


到底要不要學,什麼時候學呢?


一個好處是,剛開始建立一段關係的時候,這可以觀察了解彼此,等到在一起再了解的成本過高。我一直鼓吹的是其實是在曖昧之前就開始了解,因為等到曖昧的時候你未必能夠那麼持平客觀看待對方,只是發展到一個階段,開始傾向一對一的時候,你會更需要拿捏承諾表態和發展關係之間的平衡。


另外,很多時候你也未必確認自己有多喜歡對方,尤其是女生很多都屬於需要燉煮,所以能夠燉煮關係,直到你確認自己的感情也蠻重要,避免太早跳上砧板受傷。

如果沒有曖昧或戀愛經驗的人,大多都是靠著虛構的故事或別人的經驗學習(衷心希望靠著虛構故事的比例可以低一點)。大多時候我們都是田野式的學法,實際上去觀察別人怎麼做,自己去做,做完思考發生了什麼事,跟朋友討論發生了什麼事。在反思這一步是稀有的,因為如果是實際上已經在曖昧,會花更多時間想我喜不喜歡他,他喜不喜歡我,而不是我做的事情產生了什麼效果,就是很難達到抽象化的學習經驗。


總之寫這麼多,想要鼓勵大家去學習發展關係,it can be learned and it should be le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