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2

我們如何依附他人




依附聽起來像是一個略帶負面的詞彙,至少我第一次聽的時候有這種感覺,後來才知道不是這樣。之前在其他本書裡讀過一篇關於擇偶的文章,裡面講到,好伴侶的一個指標就是有沒有好的依附關係,那時候就很想了解一下什麼是依附關係。

這次出版社問我要不要讀這本書的時候,看一下介紹是依附關係耶,就很高興接下邀約。


講一下我從這本書得到的理解,依附講的是人與人的羈絆和連結,像是孩子會依附主要照顧者,從主要照顧者身上滿足生理需求,也滿足心理需求,遇到困難時獲得保護,挫折時得到安撫,學習面對挑戰,逐漸獨立。(所以從山崖上把你的小獅子推下去不是一個好主意,他們在家裡覺得很安全,更願意往外探索)


依附理論的實驗觀察不同組媽媽與嬰兒,讓媽媽離開後嬰兒的反應。

「安全依附」的嬰兒,在面對媽媽離開時會焦慮不安,但不會過度激動,媽媽回來之後會哭泣,尋求媽媽的安慰,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恢復平靜,重新接受媽媽對自己的好。


「焦慮依附」的嬰兒在媽媽離開時,也會焦慮和不安、哭鬧,但媽媽回來時,他們會緊黏著媽媽,但在媽媽試圖安慰時,表現得更激動和生氣,情緒激動程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他們覺得受傷,要對方進一步彌補。


「逃避依附」則是在媽媽離開時不會哭泣和尋求協助,彷彿媽媽的離開影響不大,呈現「我不在乎」,但透過生理測試(心跳加快、皮膚溫度升高等),可以知道他們還是有分離焦慮只是不會表現出來。


光是讀完這個實驗,我好像就已經看到身邊一些人在面對關係生變時的反應和作為。

這些依附類型可以視為一種向度,就是你有多傾向這種依附類型,大家可以微微自我檢視一下。

焦慮依附者渴望親密關係,很在乎對方,卻也有很深的不信任感,常常導致他們過度投入,對關係的變化比較敏感,需要緊緊抓著,索求證明。

逃避依附者會避免關係親密,對依賴感到不自在或害怕,甚至刻意疏遠,避免衝突。對伴侶沒什麼信心,覺得一切靠自己就好。

成人還有一種是不定型依附,有時候焦慮,有時候逃避。


你可能沒有特別感覺自己和伴侶屬於哪一種,通常是關係出現變化時,不確定性增加時,或是感到被威脅時,才會啟動依附系統。通常在這些時候,伴侶會有一個人比較焦慮依附,索求愛,另一個人則比較傾向逃避依附,傾向自己沈默消化。


雖然跟童年經驗有關係,但並不代表不能改變,我們都可以透過正向的關係,形成新的依附模式。


書裡有兩件事我覺得蠻重要的,第一個是去看見彼此的需要,就是如果兩個人處在不同的依附位置,會看不見對方的需要,一個覺得你怎麼都不在乎,所以我就要更努力要才能得到你的注意,反而把對方推得更遠;另一個覺得你小題大作,我只能更加逃避,避免衝突加深,卻讓對方更不懂你。從依附關係的視角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對方採取那種行為模式,其實兩個人底下的感受可能是彼此關心、也想要維持關係,但是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兩個人都覺得心很累。


另一件事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心理諮商師,中間有很多她的案例伴侶,微微感覺,心理諮商某個程度是不是把對方講不出來的話,用另一半聽得懂得方式表達出來,協助雙方從表面的事件和互動,往下探索內在的需求。


謝謝今周刊寄書給我讀。



延伸閱讀

20231205

交往後的交友軟體議題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




自從這個年頭大家都用交友軟體交朋友之後,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那我們交往之後,另一半還可以持續用交友軟體嗎?如果交友軟體就是為了找到男女朋友,那我們交往之後,不就沒有這樣的動機了嗎?

今天來聊一下這件事。

首先,為什麼對方還要持續使用交友軟體。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是「習慣」,畢竟你們很可能也是這樣認識的,誰知道對方在交友軟體上資歷有多久了,且不論你問對方,他會不會老實回答。我身邊也有許多過去在不同的交友平台、App、社團裡活動。


就像男生打電動排解時間一樣,不會因為交了女朋友就不打電動,只是女朋友一開始會佔據很多打電動的時間,一旦女朋友佔的時間變少了,或是他又開始想念電動,他又會找時間打電動。


另外一個持續使用的動機,也跟打電動很像,就是「找樂子」。而且直到有什麼事情發生以前,這件事情是合乎道德的。畢竟你們已經是男女朋友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在交往之前的樂趣可以找了,陌生開發,或是看一些清涼的照片。這問題有點像是男生如果看A片算不算出軌,我覺得不算(但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


我曾被很多人問過,怎麼不讓另外一方上交友軟體,或者說,要怎麼樣可以不要讓自己太在乎對方在玩交友軟體。坦白說,因為交友軟體本身的主要訴求並非尋常朋友(如果現在有什麼交友軟體訴求是尋常朋友的請來打我臉),所以要不去在意這件事情很困難,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到。要能夠不在乎,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知道?


第三個動機呢,比較有爭議,就是一個隨手可得的「灰色地帶」。你們如果已經交往,那肯定也不會再有什麼可以曖昧的地方。交友軟體提供的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進入狀況的曖昧池子,所以如果你想找曖昧對象,是可以到上頭去。此處先不論,對於想要找交往對象的人來說,單純想找曖昧的人是不是應該被排除的用戶群。


有條界線(嗎)?


只是呢?曖昧曖昧,總是有些時候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關係。我認識一位太太,就是在夫妻感情不好的時候,打開交友軟體,最初交友軟體讓婚姻起死回生,就是獲得慰藉,有力氣面對老公小孩,然而不多久她就面臨到,曖昧對象約她見面的時候。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條跨過去回不來的界線。她問我,要怎麼樣可以不暈船。我說問題不在暈船,在妳的婚姻。


另外一位先生也是差不多,不知道在何時打開了交友軟體,被老婆發現。因為娘家的經濟情況蠻好的,他們可以一直住在寬敞的娘家,小孩有岳父岳母帶,老公的薪水不用全部上繳,算是可以過得很自在很有後援的夫妻。老婆發現的當下沒說什麼,但是默默做好很多處置之後,就提出離婚的要求,雖說老公堅決否認他有跟交友軟體上認識的人見面,但誰知道呢?


不禁止但也不樂觀預期


我尋常而言,不會禁止另一半做任何事情,也不會試圖「抓」出另一半正在做什麼事情,相對地,另一半也無法禁止我做任何事情。所有要做與不做的事情,都靠自己決定。在我的戀愛經驗裡,曾經任何想要自我控制的玩耍,最後都失敗,所以我會結論還是一樣,不要去吃到飽的餐廳裡說自己要減肥。


對方有玩交友軟體的意願和行為的時候,我就不會對關係的長久抱著樂觀預期了,很多時候你會get carried away(中文應該叫啥子?誰來教教我)就是得意忘形?越界了?


再說,現在的交友軟體,和以前低彩度的丟水球完全不同啊。就算不見面也可以視訊的,功能很繽紛高寫真(這也是某個玩家告訴我的)。一位大方接受老公看A片的太太,聽到App可以視訊的時候明顯遲疑起來。


所以我只能說,如果有一天我真發現這件事,我也許會直接表達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目的是了解他做這件事情的動機,也評估自己能不能接受。也許有一天我能接受,同住一個屋簷下一起撫養小孩的,不過是室友,但現在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