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許多事情需要跟老闆請示。要選A方案還是B方案?截止期限要訂在哪一天?其他部門來的需求該怎麼回應?外部想來談合作方案,我們的條件是什麼?專案的營收目標要訂多少?專案要用幾個人?專案可不可以增加預算?
為什麼要問老闆?
因為我不能決定?
因為這是老闆的職權?
因為這件事關係重大?
因為我不能決定?
因為這是老闆的職權?
因為這件事關係重大?
但,你有想過,「老闆知道答案嗎?」
這些事情,你可能甚少想過,他們都是些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工作上有許多問題有「比較好」的答案或做法,主管因為通常工作資歷比較豐富,或許自己也做過許多次,也可以分享他怎麼思考這件事。
這些「比較好的答案跟做法」,我們可以稱之為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在組織內經驗傳承,可以幫助團隊更快上軌道。但有更多時候,部屬來問的,都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只能靠主管下判斷。
下了判斷之後,組織實務會告訴你一個答案。
就像是,長期以來的大客戶很嬌貴,每次做他專案的負責人都叫苦連天,你想要減輕大家的負擔,決定這次由三個部門各推代表一起負責,不要讓工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結果?服務品質是提升了,但叫苦連天的變成三個部門,而且在該擔責任的時候,說自己是協辦,但私底下討論時,又以自己才是負責人自居,導致合作氣氛不佳,你的可用人手變得更少。
也有一些判斷,商業世界會告訴你答案。(但你不見得馬上能明瞭是什麼)
也有一些判斷,商業世界會告訴你答案。(但你不見得馬上能明瞭是什麼)
再舉個例,你以往對於自己看產品的眼光還算有自信,但是今年陸續採購回來的品項,失準的機率比往年高了一些。你尋找原因的時間拖得愈久,距離營收目標就離得愈遠。你陸續嘗試改變產品包裝、行銷文案、功能設計等。直到累積夠多的成功與失敗樣本後,終於可以做出比較肯定的推論,是最根本「選品的邏輯」要改,我們以往認為是招牌的產品,現在無法激發購買動機,必須是「招牌」加上「趨勢」的產品才能勾引消費者。
你終於有此結論,對於未來的判斷心中會比較有底,但現實的是,也已經過了大半年,你錯過幾個調整、「救回」之前產品的機會。
你終於有此結論,對於未來的判斷心中會比較有底,但現實的是,也已經過了大半年,你錯過幾個調整、「救回」之前產品的機會。
做主管,就是一直做決定,而且,如果你是一個想要做點事的主管,那你做的事,經常都沒有前例可循,或是刻意不循。所以,所謂的一直做決定,某程度上也是「一直做錯決定」。
因為這些問題都沒有正確答案,所以你總是等到做了之後才能驗證。而且,你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考慮,往往做了就是做了。每次做錯決定,你反省檢討。你懊惱,你學習,你也感謝。你懊惱你可以考慮得更周詳,你也有學習了下次可以怎麼做,你也感謝組織給你這個犯錯的機會。
該怎麼做呢?一個大老闆曾經在採訪中提到,他認為企業能成功,不是因為很會做決策。當時是正確的,不代表以後總是會對。當時的失利,未來也不見得錯到底。重點在於,你要保持快速修正、往前走的執行力。因為強大的執行力與修正能力,可以補救決策的不完美。
photo credit / liphillip34 via Flickr
因為這些問題都沒有正確答案,所以你總是等到做了之後才能驗證。而且,你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考慮,往往做了就是做了。每次做錯決定,你反省檢討。你懊惱,你學習,你也感謝。你懊惱你可以考慮得更周詳,你也有學習了下次可以怎麼做,你也感謝組織給你這個犯錯的機會。
該怎麼做呢?一個大老闆曾經在採訪中提到,他認為企業能成功,不是因為很會做決策。當時是正確的,不代表以後總是會對。當時的失利,未來也不見得錯到底。重點在於,你要保持快速修正、往前走的執行力。因為強大的執行力與修正能力,可以補救決策的不完美。
photo credit / liphillip34 via Flick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