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第一本宮部美幸是<魔術的耳語>,當時並不覺得怎麼樣,可能是因為我帶著推理小說的期待,結果發現這個人根本是在變魔術。架構謎與解謎並非宮部小說的重心,她其實想寫的是日本的社會百態。
接著我看了<火車>,由於已經瞭解宮部的風格,<火車>完全就是藉著一件小案件(失蹤)來勾勒出日本社會中體制的巨輪如何教人身不由己。本書心得以前寫過,這邊就不多說了。
真正嚇死你的,其實是這個大部頭上下集共一千四百頁的<模仿犯>。拿到的時候想說,什麼時候看得完阿,結果一開始看就停不下來,每天回家開始到睡覺,甚至出門上班之前只要有任何一點空檔我都粘著不放,可能不到二個星期就看完了。模仿犯徹底展現出宮部美幸的寫作野心,也就是任何人任何邊邊角角的枝微末節都有故事。
在推理小說或犯罪小說中,案件不外乎是個三角形,犯人、受害人與解謎者。作者通常會擇一進行寫作,當然也可能是雙線進行,常見的比如說達文西密碼。但雙線進行的同時,其實作家還是會側重一方,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就是解謎者。讀者也最容易認同解謎者的角色,或者說最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但模仿犯的野心就在於,她三邊都要寫。書中出場人物也許多達幾十位,我是說有頭有臉,有名有姓,你記得他的前因後果的人物。案件牽扯不下十件。你說,宮部怎麼安排他們出場而不讓讀者慌了手腳(「什麼?這個人是誰,他怎麼會在這裡」),又怎麼刻劃他們個別的面貌與性格?這該說是宮部寫作能力的極致發揮,她有能耐讓你讀下每個生活細節,進而瞭解人物怎麼進化成如今的樣貌。以犯人為例,就是你看到所有他過去練功的過程,他怎麼拿到每副道具裝備,帶著怎樣的價值觀面對社會。
且不僅是主要的犯人、受害者與警方,就連僅僅是提供線索的人、目擊者、同班同學,甚或警察的女兒,宮部都讓他們變成活生生的人。人物活起來不是靠著生動具體的外型描述,而是靠著細節。比如媽媽在照顧發燒的兒子時,才發現兒子偷藏了玩耍時撿到的手機,那隻手機很有可能就是解開電視上提到膠著案件的線索。
對宮部來說,沒有什麼角色是單純工具性登場而已,就像每個現實生活中的人都在體現著自己過去歷史,那些經驗都是故事。沒有人是天生下來當受害者或犯人或偵探,小說中他們的任務,其實都其來有自。讀到受害者時,你覺得憂傷。讀到犯人時,你腹痛如絞。讀到解謎者時,你又恢復冷靜,甚至帶點著急想要他們趕快破案。
讀著宮部美幸,我當然會想到布赫迪厄,畢竟他們都同時關注了巨觀的社會架構如何彰顯在微觀的個人行動上,但宮部美幸溫暖許多。(不知道布赫迪厄是誰的請忽略這段,有興趣的可從本書開始)
能寫出野心這麼大,完成度又這麼高的作品,看完之後我正式成為宮部美幸的書迷。跟大家大力推薦這部大部頭,保證你不會感覺到它有這麼多頁(只是拿在手上還是很重)。
以模仿犯開頭,作為我關於日本文學作品的大長篇之一「憂傷的日本」。
7 則留言:
快接著一樣大部頭的樂園吧,不過就沒有模仿犯那麼好了。
我的書單有點過份長,不知何時才會輪回宮部美幸,哈
我的第一本宮部也是魔術的耳語。
這一本幾乎80%都沒有高潮,
但是結尾的部分我卻覺得主角內心的矛盾,一口氣把張力拉開來了,我覺得蠻精彩的。模仿犯是我在軍中看完的,雖然很過癮也很經典,不過會讓我想要一看再看的,第一名還是「繼父」,第二名就是
「鄰人的犯罪」當中的「仙人掌之花」~
本格讀者喬巴也是很愛繼父,不過我還沒讀過。(伸~)
伸太慢了啦~
我大部分的書都是一看完
就四處推薦借人看
然後就不見了>_<~
(落入此命運的CD也不在少數)
妳也可以看「龍眠」阿
前半段很精彩
後半段就不說了:P
Edd,
(握手)
我的第一名也是"繼父"(最愛「寂寞心靈」),第二名也是"鄰人的犯罪"裡的「仙人掌之花」。看來你也是喜歡溫馨路線的喔~
看長篇很佩服宮部美幸的佈局和人物刻劃,但我真的還是更愛她的短篇,太精彩了!
大魔王,"繼父"在台北喔~本來它是一直在我身邊不時翻一下的,但我弟說要看就帶回去了(XD)四月出回台北拿給妳?不過可以先告訴我為何我是本格讀者啊?並沒有特別喜歡本格推理小說說(^^;)
To 喬巴,本格的意思是本部落格,哈哈。你怎麼會是本格派呢,你絕對是社會寫實派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