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會不會覺得,見不到面的時候,比見著面的時候更曖昧?
就好像,打字比說話曖昧,簡訊比電話曖昧。
=====現在都拿LNIE來談公事的分隔線=====
因為曖昧的本質就是不明確、需要詮釋,因此接收訊息、閱讀訊息、傳送訊息之間,若有點時間差,更適合曖昧。所以我們總是在尋覓曖昧的工具,以前是MSN,現在是手機、Facebook和LINE。
如果你還記得有MSN的日子,你晚上守在電腦前等他上線,等那個小綠人出現,你隱形假裝離線不想被他發現你在等他,也或者害怕他因為你而不上線,總之還沒跟他講上話,你就沙盤推演了100回合。
他上線之後你也假裝剛剛才上線,甚至故意多等一會兒免得他懷疑。你還要精心設想能引起他注意的暱稱,又不能讓他覺得是專為了引起他注意。但若反過來他改暱稱,你就想是不是寫給我看的,難道這是寫給別人看的,我該問他嗎?
當我們轉移陣地到Facebook之後,生活還真的就像open book,你每天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他的塗鴉牆這麼值得分析,他對誰的動態發表評論,他上傳了去哪玩的照片。他來我的動態按讚我就開心,聊天時他提到我寫過的動態,我就猜想他對我多點關心。那時傳FB訊息還算甜蜜沒負擔,對方每天都會上線,比較容易找得到人,也可以就FB上的事情閒聊,今天你丟一句給我,明天我還一句給你,一個對話串可以進行好幾天,每天精心計畫新梗。
但有一天,LINE和FB出現「已讀」這個怎麼想都是用來折磨人的發明,等待(痛苦)開始有了層次。
首先是,他到底甚麼時候才會讀我的訊息?
你知道在只有電腦的時候,你還可以告訴自己他下線了他去睡了他不在電腦前,智慧型手機把我們跟網路從早到晚綁在一起,你不知不覺認為他應該馬上就要讀,對於對方未讀的耐心降到極限。
但認真想想,如果對方不回我,我知道他看過了要幹嘛?不是徒增煩惱嗎?以前還可以牽拖到別的事情上面,比如訊息漏了,訊息跑到垃圾信件,他很久沒上站,他只上線一下子又離線來不及看訊息,他最近太忙沒空回,現在這些理由都被一個「已讀」擊墜。
第二個層次是,他看過了,他沒回是為什麼?
從這個資訊能推論出來的理由,很難往光明面想,腦海中的小劇場總是懸疑多過喜劇。他不想回,他不知道要回什麼,他覺得我很無聊,他正跟其他人在一起,總之他的優先順序裡我不排在前面。而我的言語,已經被他讀過了,我能做的事情已經做了,他也知道我讀過了,卻還是不回我,怎麼會這麼可惡,我卻只能盯著「已讀」看。
有時候我覺得,不是拿著智慧型手機的另一個人在折磨我們,是看著智慧型手機的我們在折磨自己。
PS. 原刊於姊妹淘,都刊了兩年我已經忘記我寫過這篇,到底是自己寫過什麼都可以忘記的嗎?
===B寶小劇場===
週末慣常的活動 |
一好球! |
2 則留言:
折磨人的新文章等待(誤)
對自己在乎的人來說,自己還不夠重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