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戀愛的概念太虛無飄渺,以致於圍繞著戀愛的討論經常往二個極端的方向去。前者是只有概念的討論,後者是缺乏概念的討論。每每遇到這二種論調都令人心生害怕,主要是無法與他們溝通的害怕。
之一,只有概念的言論
很多人使用的方法是,運用更多的概念來定義這個概念(哇,好像在寫論文)。且不僅是定義愛,還定義愛的方法,愛的價值,愛的對錯。
比如說,愛就是要溝通,愛就是要相知相惜,愛就是要用心。從概念上來說這些句子當然都沒有錯,但你問他,什麼是溝通?相知相惜是什麼意思,用心是要怎樣用心?你會發現這些概念性的言論其實沒有內涵來支撐,用寫論文的話來說就是,你的操作型定義呢?這種用概念來支撐的漂亮話,足以讓說者自鳴得意,他們戴著概念的大帽子,早已忘記需要補足概念所需的內涵。他們被你問了,也只能繼續逃到其他的概念裡面,「溝通就是要分享彼此的生活」,「用心感受每一刻」之類的。
概念如果缺乏了具體事實或操作型定義,基本上跟廢話差不多。再說這些概念之所以看起來普世皆準,就是因為他們拿掉了太多了細節,不停向上概念化,到最後變成了空洞的漂亮話。這些漂亮話也泛見於各種牛頭不對馬尾的評論中。比如假如有天你發現你媽做的菜變好吃了,結果某人的回應是「因為每道菜都是媽媽的心血阿。」(有關係嗎?先生,你真的認為有關係嗎?)或者當女生們在討論減肥的方法的時候,默默丟出一句「為什麼要減肥呢?活出自己比較重要阿。」
我想對漂亮話的不屑就是我最Cynical的地方
不過這種帶著概念的大帽容倒也不會傷人,最多就是太快變成垃圾郵件花了點力氣刪除罷了。接下來我們要講躲在概念後面的個人經驗,常常出現在筆戰中。
之二,偽裝成概念的非概念,比空洞的概念還討人厭。這些人的言論只是想把自己的個人想法變成概念化的通論。這些貌似概念的非概念,總是建立在自己的經驗上而很不幸地這經驗會因為整體樣本缺乏而被放大或極端化。很年輕的時候我想大家可能都聽過這句話,「我覺得一個人一次只能喜歡一個人。」你到目前為止的經驗中,一次只喜歡一個人並不代表這個世界都是這樣運作的,並不代表別人一次喜歡二個人就是不可能或不道德。我要奉勸那些時常覺得世界上會發生很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的人,可能只是因為你的世界太小又太偏頗,所以其他事情在你眼中都是不可能或不道德。
我舉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裡的一段說給大家聽,當時男主角離開養他的女人家裡,去到損友家。損友念說「你拈花惹草的習性也該就此打住了吧,若再過分下去,可就不被世人諒解了」
「所謂的世人到底是指什麼阿,是指多數的人嗎?哪兒會有世人這東西的實體存在呢?一直以來,我老是抱著那是強大而可怕之物的想法一路走來,但被堀木這麼一說到的頃刻......「所謂的世人,不就是你的嘛!」
(那不為世人諒解!)
(不是世人,是你無法諒解吧!)
(這樣下去會惹來世人鄙視的眼光!)
(不是世人,是你吧!)
(你很快就會被世人所遺棄的)
(不是世人,會遺棄我的,是你吧)
......然而,從那時開始,我心中就帶有「世人不就是個人嘛!」的想法。」
你可以注意是否那些義正辭嚴的人都自翊為世人的代言人,其實只是帶著狹隘的眼光,將非概念化的個人經驗,隱藏在「世人」的背後。
ps 我引用的是小知堂的版本,因為已經絕版,所以文中連結附的是木馬文化今年新再版的譯作
2 則留言:
所以大魔王的人類學觀察,也是微觀放大成宏觀理論嗎?
To Willy, 怎辦,我看不懂你的問題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