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8
分類人
今天來談談一個我的困擾,面試人。
===到底大家都是怎麼面試的分隔線===
最近公司在找人,我也加入面試別人的行列。以前面試過的少數經驗裡,好像對方都會被我嚇到,據同事的說法,我會問一些聽起來很有攻擊性的問題,例如,「看你的履歷,所以你完全沒寫過長篇的稿子?」可是我完全沒有別的意思,純粹想要評估對方的能力。
這一波的面試,經過大家的建議後,決定要改採對陌生人很和氣的做法,親切地聊聊他們在筆試題目上寫了些什麼。
有一題是最近讀了什麼書。在我這行業,特別是現在的工作,喜歡讀書是基本中的基本。就是如果你不喜歡讀書就不要來投履歷的意思。可矛盾的是,我工作內容範圍內要讀的書,基本上也是沒什麼人天生就想讀的。
(是不是太奇怪啦,所以我們的想法是,找喜歡讀書到願意讀我們這工作需要讀的書,也還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人)
所以新的困擾就來了,就算他們寫了他們最近讀什麼書,我還是沒辦法判斷這個人到底有多喜歡讀書。我也是有問他們多喜歡讀書,每天花多少時間讀書,喜歡讀什麼類型的書等等等等,或者跟他們解釋我們會讀很多有趣或易讀的書,可是要做好這工作,也需要耐著性子讀跟磚頭一樣的書。(當然他們都會點頭說沒問題)
這當中還有一個另一個討論是,我能不能從對方寫最近在讀什麼,喜歡讀什麼,來判斷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就一個讀文學的人來說,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大概因為我自己書讀的多又雜,我無法想像用我讀過的書去歸納出我的人格。提出這討論的同事覺得,正因為我讀過很多書,所以有大略的類別架構基礎知識,大致上可以分類。
我想了幾天,還是覺得這不可能,甚至於是有些失禮的(對文學,也對對方)。我不曉得比如說超熟音樂的人,是不是可以從對方聽什麼音樂,猜測他是什麼樣的人。可是文學是,今天你可以同時喜歡村上春樹跟金庸,你可以愛米蘭昆德拉和駱以軍,這些文學作品的列舉,如果要用來分類人,就必須給他們標籤,而我不想這麼做。
對啦,書有類型,有文類,可是文類似乎無法跟人對起來。但也許我只是不喜歡分類人,也是有人很喜歡做這件事的(見延伸閱讀)而且,就一個每年都會發現新作家的人來說,一個人現在的喜好很有可能只是因為他還沒讀過其他作家而已。
要理解人本來就是困難的,更何況從短短一小時的面談(且據我同事的觀念,面試就是在互相欺騙)。另一個角度是,如果很深入地了解他為什麼挑那些書寫,為什麼喜歡那些書,是不是可以幫助我認識這個人。或許可以,不過,這又跟之前學到那些,面試要考慮工作所需的職能條件,是不同取向。瞭解一個人跟評估這個人的能力,總之都是很難。
今天沒有結論。
題外話,自從我弟也跟我一樣很愛讀書之後,我現在還會一直推薦他不同作家的書(要拓寬他閱讀胃口的私心)。我弟有天問我,你推薦的類型怎麼會差這麼多。可是都很好看阿,我說。
以下開放大家說說自己的面試經驗。面試人或者去面試都好,說說你們怎麼判斷對方是怎麼樣的人。
延伸閱讀
標籤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在網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論述是,男生喜歡你一定會主動,被動就是對你沒興趣。真的是這樣嗎?今天我們來討論這件事 =====3個月沒寫文羞於見人的分隔線===== 一直想寫這篇,因為我收過好幾次女生寫信來問,對方到底是害羞還是沒興趣。大前提是,男生基本上很單純,只要你...
-
心魔這件事情,每個人都有,就是看是什麼心魔。比方說,它可能是一種小劇場,他不回訊息一定就是他不喜歡,他既然都不喜歡我就放棄吧。它也可能是一種恐懼,像是她這麼好看,我去約她,她怎麼會理我呢?它也可能是一種自我審查,像是我值這個錢嗎?我薪水不能開太高。 戀愛或曖昧經驗值少的人,心魔可...
-
上次講到我讀了 《數據、真相與人生》 這本書,裡面有提到預測感情幸福的指標。今天我們繼續分享一下這本書,裡面還有另一個跟感情有關的主題:大家擇偶的時候到底都看哪些條件? 全世界都有研究員對這個主題感興趣,以前要訪問別人(還要擔心他們說謊),現在可以分析線上交友平台的資料。先猜一下...
1 則留言:
面試的題目大概是這幾題吧:自我介紹、為什麼辭職、為什麼應徵這份工作、為什麼要聘用你、對工作還有什麼疑問
除了第一題跟最後一題是固定題,中間三題的意義就是評價:評價前公司、評價面試的公司、評價自己的價值
一個人的經歷或是喜好不一定看得出他的性格,但他對外物的評價會更看得出他的處事跟價值觀,大概是這樣吧
然後面試也有攻擊性或是溫和的,我覺得沒差,也有面試官是想看對方在壓力下能不能保持思路清晰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