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維繫婚姻的秘訣








每次幾位人妻或媽媽有機會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停在罵老公分享維繫婚姻的秘訣。這次跟大家分享幾個我的心得。

=====真的不簡單的分隔線=====

1.支持對方的me time


之前有跟大家講過有了小孩之後,時間變得非常少,兩個人一起顧小孩都很累,更別說一個人。不過愈是如此,愈要擠出時間讓對方可以一個人。我認識一對夫妻,有兩個小孩,不時可以看到爸爸或是媽媽一打二的出遊照片,是可以一個人帶小孩好幾天,讓另外一個人去員工旅遊這樣。讓他/她盡興地做他/她想做的事情,另一個人也可以培養一打二的能力,不必每天都是兩個人都很累。

比較簡單一點的,通常都是爸爸可以有打球的日子,媽媽可以有瑜伽或逛街的日子。把這件事建立成兩個人的默契,好處是兩個人都可以充電,回來也會比較有動力。就算沒有小孩,我也建議兩個人要有me time,婚姻就是每天每天都會看到對方,這種制度沒有放風的日子,容易生厭吧我猜。

日本前陣子很流行一個詞叫熟年離婚,指的是結婚20年以後的夫妻離婚。許多是老公退休以後整天都待在家裡,兩人太常相處,反而受不了對方而離婚。

2.要抓住他的心,先抓住他的?


男生通常比較單純,這點就算在婚後也沒改變。好處想就是只要滿足他某件事,就可以收服他,另一方面來說,在那件事情上,要絕對遵從他的旨意。比如說,某太太就跟我說,他們只要超過一週沒有性生活,老公就會很明顯脾氣變暴躁,不時找架吵。所以她不管多忙一定會騰出時間跟老公約會,就算是上班前也好。

另一位太太分享老公非常重視食物,所以每當約會的日子,不管老公想吃什麼訂不到位的排隊美食也都要滿足他。只要老公吃得開開心心就什麼都好。

但是,如果你連對方需要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有點危險。這裡跟大家介紹一本書,叫做愛的5種語言(中文版好像叫做愛之語),據說是兩性關係的經典書,但我最近才知道。裡面歸納出5種愛的語言,也就是每對伴侶表達和需要感覺愛的方式時候,包含「肯定的言詞」(words of affirmation)、「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接受禮物」(gifts)、「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


愛的語言的重要性為何?舉例來說,我是身體派的,但遇到禮物派的,禮物派送我禮物,我可能就覺得還好。所以不僅我沒有感覺愛,禮物派也會覺得他的愛沒有被認可。

或是我今天想要對老公示愛我去抱他,然後他可能就說可以幫我按摩嗎?我會覺得失落,因為我想要身體接觸,但老公想要的可能是服務的行動。一旦我了解他認為按摩(服務的行動)是他想要的愛,或是一旦我們理解彼此愛的語言,我們就更容易給對方他們想要的。

我曾跟未婚的同事開玩笑說,結婚以後就不能再當公主/小姐了。人妻/媽媽們常常說一些結婚或是當媽媽之後的「卑微」故事,我們自嘲自己的卑微,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過他也是一樣的,只要你想想覺得,兩個人彼此「奴役」還不錯,也就好了。

20191029

羞愧






想了一下不知道要取什麼名好,就先叫做羞愧吧。

我有天在網路上看到了,對我書很激烈的負面評價。留言的人也不是瘋子,他看了書的,把書批評得一無是處。

我就像回到小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會發生的生理反應:腦部充血、體溫升高,難以言語,我還激烈咳嗽了幾聲,像是要把這些評價咳出去。

就在很短暫的幾秒鐘內,各種念頭從我腦中一閃而過,包含比如,我可以聯絡平台叫他把評價下架嗎?我可以聯絡出版社聯絡平台嗎?我可以偽裝成其他讀者上去留言嗎?我可以說我是作者去上面留言嗎?我可以在網路上呼籲喜歡我的人去留言嗎?

當然我不曾想過要實踐上面這些事,僅僅是承認我有過這些想法就夠讓我覺得羞愧,但也足夠讓我敬佩網路上有名氣的網紅或藝人,他們會遭遇到的是我的千百倍不只。

大概有半天的時間我的思緒無法擺脫負面評價,差不多在這個時候我決定寫下它。隔天,我想到它的時間少了一點,再隔一天,我想到的時間又少了一點。

之所以我是羞愧而不是憤怒,是我也靜下來想想,會不會他說的是真的?會不會他的批評有正確之處?至少我的書辜負了他的期待。另一方面我也可能蠻遺憾,他覺得無法從那些建議中獲益。雖然我不會覺得我總是對,不過至少我寫的完全是我經驗範圍內,目睹耳聞推敲出來的事情。

老實說我以為我會對這些事免疫,事實證明你不會。所以我想寫下來,我覺得書寫是療癒。

photo credit / Rishi Luchun via Flickr

20190930

討好與對他好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下,討好與對人好的不同。在創造或是維繫關係中,這件事情蠻重要的,很直觀的原因就是,我們在關係裡總是想要對人好,少有想要對人壞的。

簡單的定義是,
討好的目的是,我希望你喜歡我
對人好則是,希望你好

一定有很聰明的人在這個時候就會問,難道我不可以希望他好的同時,又希望他喜歡我嗎?可以可以,我們後面會講到。

這兩件事的心理成因也會有點不同,
討好常常是來自不安全感,也就是害怕自己不被喜歡。你可以想像唯一的女孩,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感覺特別乖巧聽話,因為她們需要努力才得到關愛。

對人好則剛好相反,是因為自己有安全感,自己滿足了所以可以對別人好。這個比較常在老大身上看到,就是從小獲得栽培,也很有責任感的那種類型。


因為出發點的不同,做這件事的時候,
討好的人比較容易「失去自己」,也就是會因為希望對方喜歡我,所以做了我其實不想做的事情。或者,只要做了某些事,就希望對方因此表現出感激、喜歡、好感,如果沒有可能會因此傷心生氣。所以其實很微妙的是,雖然說是失去自己,但這些人其實都非常在乎自己得到的評價。

只是對人好的話,因為已經擁有自己,所以不會委屈自己。多做少做都是出於自己的意志,比較不會要求報償。

好,關鍵來了。寫得好像兩者相差甚遠的樣子,但這件事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你和一個人的關係天秤永遠不變。更多實際上的情況是,就像前面說的,我既是對你好希望妳好,同時也希望你因此喜歡我一點 ,只是討好與對人好的比例不同。

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就是,討好有什麼不好嗎?想要人喜歡我不對嗎?沒什麼不對,只是,過於討好常常會造成反效果。也就是說,雖然你想要對方喜歡你,可是刻意討好反而讓對方貶低了你的價值。或者說,因為要討好對方,所以無法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更深遠的後果是,讓你自己也貶低了你的價值,以為你就是得做這些事才有人喜歡你。

所以,我們要練習的就是,減少過度討好,提醒自己我正在討好。
下次想要為對方做事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
Q我是希望他喜歡我,還是希望對方好?
Q如果他拒絕我,我會覺得失落傷心或生氣,還是覺得那是他的選擇
Q我為他做事,希望他回報我嗎?


延伸閱讀:
國王
大男人vs.小奴才

20190802

關係中,可以做自己嗎?


那天一位新婚人妻說她昨天跟老公冷戰了。原因是前一天有跟老公說要出去玩,老公要她答應晚上11點以前一定要回到家。然後,大約在10點半的時候,她還在外面,老公打電話來,問她什麼時候回家,她略帶歉意地說,再半小時?

等到她回到家(比11點再更晚一些),自然面對老公的臉色,她覺得自己又沒有真的很晚,老公小題大作,兩人微微冷戰。

聽到這個故事,
結婚很久的認為是她不對,已經答應好幾點要回家,又沒有做到,她該道歉。
沒結婚的認為是老公管太多,大家都是大人了還有什麼門禁,笑死人了。
新婚人妻的申辯是,她覺得結了婚,人應該還是可以做自己(吧?)

有趣的是,從看法的演變,可以看出人在一段關係裡的演進。在交往階段,門禁這件事基本上不存在在我跟對方的討論裡。其他同樣不存在的議題比如,我要跟誰出去,我要去哪裡。關係的拘束性很低,不會因為一方要求,另一方就得要改變。

我也覺得兩個人沒必要因為在一起就改變自己,因為不喜歡分開就好了,沒有什麼事情有必要一定要在一起。(這裡指的是不情願的改變,自然或主動的改變一定存在)我想也是因為我的自我觀念很強烈,所以沒有人要求過我(也可能被我忽視所以忘了)。

結婚的拘束性很高,高的意思是除非你想長期(至少是數十年吧)跟一個人在一起,或者除非你想生小孩,不然實在沒必要結婚。結婚/離婚的成本都很高,社會學上的說法是文化刻意創造高門檻讓你不能輕易創造或放棄婚姻。

因為拘束性很高,雙方要妥協取得共識的事情變多,難度也變高。比如一個想生小孩一個不想生好了,這件事情非黑即白,沒辦法兩個人都做自己。一個想跟媽媽住,另一個不想,就有一個人得妥協。(這個問題還有另一個論點就是婚前就該考慮對這些事有沒有共識)

晚回家這個議題雖然沒那麼激烈,不過我的想法是,遇到你覺得自己在妥協的事情,就想一想對方妥協的事情(一般的婚姻裡都有),你們在這段關係中給予對方的支持,因為對方而過得更好的地方(一般的婚姻裡也都是有的)。其實,這對夫妻不久前還在討論為什麼她都不接電話,我想雙方都有點進展(笑)。

另外一個角度是,有時聽起來不激烈的事情,後來也會變成激烈的事情。我認識一個男人,因為老婆是追星族,追韓星追到幾天都不回家,也花了大把戶頭的存款,長久無法溝通的情況下,最後兩個人就離婚了。

那麼在關係中不可能做自己嗎?老實說是不可能跟沒結婚的一樣。因為得放棄一些別的東西,所以你必須尋找自我中的一個關鍵元素(意思就是不是全部),保留與餵養他,設法讓這個自我能夠在關係裡也活得好好的。


Painting/ Pablo Picasso Tete de Femme




20190619

有了小孩後的婚姻



剛懷B寶的時候,我問我身邊一個二寶媽,我說我最大的焦慮就是跟老公感情受影響,有了小孩,與老公的關係會變得更好嗎?她很肯定地說,當然會!因為兩個人有相同的目標。

B寶出生後,我想說她根本是騙人的吧!

這道理這麼簡單,照顧嬰兒的壓力太大,大到你除了嬰兒之外無暇顧及其他。你沒有睡眠,也沒有力氣,你失去耐心、情緒不穩定,你時而狂怒時而大哭。而且就跟絕大多數的家庭一樣,由媽媽擔負大多數的家務,因為爸爸身上沒有奶,爸爸能說自己不知道怎麼抱小孩,爸爸半夜聽不到哭聲,他就是不會醒來,而且從四方長輩來的關心指教之箭都會朝著媽媽去。

很多爸爸還想去打球,還得去應酬,還得很晚下班,他不想理解要買什麼奶嘴什麼奶瓶什麼衣服什麼毛巾,只願意付錢,這還是那些願意付錢的。而且,他還沒準備好當爸爸,他還不覺得有什麼事情是自己的義務,只覺得自己是受到冷落的丈夫。

我常說,媽媽是懷孕之後就開始學著當媽媽,而爸爸是等看到孩子才成為爸爸。所以在父母的道路上,無怪乎爸爸經常是比較慢熟的。

我還算幸運有長輩幫忙,能工作,下班去接小孩,老公也算給力,所以我沒那麼想死,也還能照顧老公的心情。在另一半比較適應爸爸的身份後,家庭也邁向下一階段,你們共同經歷、分享小孩的成長,世界上就屬你們最了解彼此的心情,你們最能欣賞寶寶的可愛,最能分擔苦惱。

我是不知道是否許多夫妻都經歷這樣的轉折點,生完寶寶從地獄爬起來到人間,至少我身邊許多爸媽們都苦盡甘來。

不過阿不過,也有婚姻沒轉過來。有可能是老公一直無法適應當爸爸,然後媽媽已經想生第二胎了,所以老公內心會抗拒第二個寶寶的來臨,這也可能導致婚姻出問題。

或者是生了小孩之後,太太徹底變成媽媽,她只愛小孩不愛老公了。這其實非常有可能,我提醒過身邊好幾位新手媽媽,寶寶現在雖然比老公可愛一百萬倍沒錯(?),但他們一長大可就是會頭也不回地離開你喔,妳身邊最後還是老公喔,所以千萬別為了小孩拋棄老公。

我身邊也有人因為方便帶小孩,媽媽跟寶寶都住在娘家,老公一個人住在外面,最後就離婚了。也有全職的媽媽因為帶小孩壓力太大,到要去看精神科,爸爸的說法是媽媽標準太高,所以爸爸也不想回家,因為他顧小孩動輒得咎。

結論。
我身邊的人都知道我超愛小孩的。不過生養小孩這件事對婚姻影響重大,寶寶是天使或魔鬼我們無法決定,不過小孩肯定會給夫妻帶來考驗。呼籲先生多做一點的文章很多了,我也認識很棒的爸爸,甚至願意支持老婆到海外工作,自己在台灣帶小孩。我想說的是,寶寶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但把寶寶擺在任何事、所有事的上面,對自己、對另一半、對婚姻都不定絕對好。有人能幫忙的時候,就去約會;忙的時候,叫他自己想辦法找樂子,別失去自己。

20190528

我們什麼時候變成大人的?



寫在前面:本篇是職場文,不是戀愛文。

=====如今倒是有點懷念當小孩可以多任性的分隔線=====

在職場裡變成大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有個口頭禪,對部門內剛進來的同事,或是很年輕的同事,會稱他們小朋友。不是直呼,而是比如對其他主管說,我們家的小朋友如何如何。沒有輕視的意思,更多是說他們年輕,也是親暱的意思。

有次另一位同事說,她也有這樣的習慣,但她的老闆曾經提醒過她不要這樣叫別人,就統一稱同事就好。為什麼呢?首先當然是尊重的意思,我同意。第二是,叫久了,他們會以為自己不用當大人,可以一直當小朋友就好。(所以我正在改)

所以我想,我何時開始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是曾經有人對我這樣說過嗎?還是有什麼契機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呢?

P是在發現再也不能依靠、請教別人,必須自己做完工作的時候。
C說,他是在發現自己在版權頁排在最上面的時候。
(不知道什麼是版權頁的,就是翻開雜誌最前面會列出做這本雜誌的人的名字)
S是在她的主管接連請了產假和育嬰假,她必須撐過幾個月之後,一夜長大。

綜上所述,變成大人通常不是一件有意識去做的事,通常是在被迫的情況下發生。但說是被迫嘛,也不盡然。因為也有許多人就算這樣也不會變成大人,而是其他人變成大人,他繼續在下面乘涼。

是不是一定要變大人喔,我不知道。當小孩很多好處,就像爸媽會想著如果我不是爸媽,出社會想著如果我還是學生,有人可以依賴的心情,任誰都有。不過,因為在職場上,不會永遠都有人給你靠,特別是當你年紀漸長,去找工作就不可能再寫自己學習力強之類的,因為公司是請你來做事不是學東西。

但小孩的想法,包含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甚至我不用做好只要趕得上、交得出來),我不想做我討厭的事情,我不必在乎跟我共事的人等等,最後只會拖累拖慢你,最後你就會發現自己落後於同儕,不願意做太簡單的事,又不能擔責任,總而言之,就是變難用了。

那我呢?我記得一件事,就是從某個時刻開始,我的老闆對其他同事叫我「X姐」,像是「有什麼問題就問X姐」。那時我非常尷尬跟難為情,但主要是因為我覺得我沒那麼老,或是我有那麼老但沒準備要公開我的年紀,或是我覺得我跟同事根本就差不多,只是比他們早進公司。然後我把這尷尬的時刻告訴了我的朋友,她娓娓分析了三千字,結論約略是,老闆是在對我也對其他同事說,我是大人了。

變成大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認真想想大概有幾種:
1.會擔負需要獨立完成的工作(所以你自主且自律)
2.協助其他同事(認可你的能力,同時你也願意做分外的工作)
3.從團隊的角度考慮任務(能做出對團隊有利的決定)
4.做應該做,但不見得是喜歡做的事(你會成長)
5.對自己要交付的成果有責任感(能交出成果)

總之,我想說的是,從上面來說,變成大人似乎不太有趣。(事實也是)可是也有有趣的地方(哪裏?恩恩恩......還是有啦),你會有更大的自主權做你想做的事(所以前提就是你要有想做的事)。你也會成為別人的榜樣,別人請益的對象,你有東西可以教給別人,你有能力把事情變得更好(我想不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成就感的來源)。

莫非今天是勸世文

Photo Credit by Racchio via Flicker

20190426

那些看來好命的女人們




我曾有好幾年時間是瑜珈教室、舞蹈教室、健身中心的學員。差不多一個星期上課兩次,滿身大汗後洗澡回家,忍著不吃晚餐直到睡覺。(其實我現在還是某家的會員,慚愧好像好幾個月才上了一次課,明明就在我公司樓上我也走不上去)

老師長得漂亮又辣得要命,比如Kimiko。上她的課都妄想自己會變得跟她一樣,覺得人生充滿希望。不僅如此,去運動的有八成都是瘦子,絕對沒有誇大。每次去上課,教室裡絕大多數人都比我瘦,比我胖的大概一隻手數得完,半數是穿著很短的熱褲和運動內衣就來的女孩們。

我內心的疑惑是,到底她們是來這裡才變瘦的,還是瘦子比較愛來呢?
 我的答案是後者。

為什麼瘦子會來呢?我的猜測是,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啊(非蔑視用語)。簡單來說,因為她們都知道漂亮的好處,所以更想要維持自己的身材。


這件事在藝人身上也很明顯。你說會想要整形的人,是長得不漂亮的人多呢?還是漂亮女生(但認為自己還可以更美一點點)的多?是一般人比較積極呢,還是女明星比較積極?當然是女明星阿,她們比我們漂亮那麼多,九十分的女生才想變成九十五分,消極點的也要維持自己是九十分。因為她們知道美貌的好處啊,而且美貌是她們的工作。

身為一個從來沒有瘦過,最多就是進入「普通人」行列的我,不免有過暗黑的內心話,怎麼可以有人大腿那麼細,怎麼可以有人臉上都不長斑,而我下了課之後想要不吃晚餐都要與自己的內心激烈拔河半天。
  
當我們以「好命」來形容她們的時候,好像這些人天生就佔盡了優勢,不必努力就備受寵愛。確實,人的起跑點常不平等,不過,活在一群常被人說是「好命女」的女人們當中的我,逐漸體會到,她們也許天生有點優勢,但她們更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來保持領先。

身材高挑卻是易胖體質又嗜甜食的她,每週上四次健身房,她精密計算熱量,消耗掉那些蛋糕和鮮奶茶,其他人還以為她吃不胖。

這不只是外貌而已。另一個眾人稱羨兩個小孩的媽媽,工作上也備受器重。外人看起來她能夠兼顧工作與家庭,其實這是明確衡量過的結果。她要陪小孩長大,所以辭了高壓的外商銀行,選了可以陪小孩長大、薪水也還不壞的工作。

 再說那個怎麼看老公都超疼她的人妻,像是悠閒的家庭主婦,其實隨著老公外派也東奔西跑過好幾個國家,一邊要支持老公的工作,還要消化自己人在異地的寂寞。

 我好像覺得所謂好命,其實是你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為此努力、且捨棄掉別的什麼的結果。

原刊於姊妹淘

20190423

面對痛苦



最近,我的朋友經歷了極大的痛苦。我沒有要細說他的故事,但想說說因為這件事,讓我回想起自己以往是怎麼面對痛苦的。

到我長大以後才認識我的人,應該都會說我是一個粗神經、低敏感的人。長大的時間約莫可以壓在高中時期,小時候我當過孩子王,也當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邊緣人,也當過功課很好的邊緣人。

我記得非常清楚,每次遇到痛苦的事情時,我都會像按掉電燈開關一樣,說我現在要關掉了。我要關掉了,我不想再哭了,哭一點用都沒有,哭又不能解決問題。在每一次每一次的選擇中,演化成一個粗神經的人,也就是能在感受到痛苦之前就先關掉感受器,或是降低感受器的敏銳度。

關久了你在意的事情會變少,你也會習慣不要去在意那些你不能改變的事情,比如有人討厭你,天底下就是有人會討厭你,那又如何。

大致上,面對來自世界的小小惡意或挫折,造成的小小痛苦,用這個方式可以消去大半。在這條路上,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這樣變得強悍又冷淡,不過,許是年紀大了,現在又覺得當初砍掉太多神經,少了一些察知幽微心情的細胞。

若是有一點規模的苦痛,像是分手阿、爸媽離婚阿,另一個可用的方法是轉移注意力。痛苦的時候絕對不要專注在痛苦上,要專注在別的事情上,唸書,吃飯、運動流汗,你總找得到事情,也最好找事情做。有些事情會讓你晚上在棉被裡痛哭,可是早上只要打過卡進了公司大門就用第二人格過完一天。

技術上來說,是切割出用來痛苦的時間,和用來做別的事情的時間。你會想要有一點時間是用來痛苦的,可以為此設立一個專門的時段。但只有一點兒,為什麼喔?因為我就是粗神經啊,我一點兒就夠了,雖我不知道這對其他人來說是否可行,但我是這樣感受自己的痛苦之後,就會說這樣夠了,去睡吧。

還有一些難以對人言的痛苦,不妨書寫。你可以鉅細靡遺地寫日記,記下每一句對白,每一點心情變化,你也可以在網路上寫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暗語。你可以用書寫沈溺其中(不會淹死的)、也可以用書寫安慰自己(會有力量生出來),也可以用書寫抽離(就會覺得不那麼痛苦)。

至於朋友,若是可說的事,有不評判你的朋友,是可聊聊。不過,我傾向不要人安慰,畢竟安慰又不會好,而且人家可能也困擾不知道說什麼。再說,愈來愈多的痛苦,難對人言了。

延伸閱讀
One art by Elizabeth Bishop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20190310

消音的意見不合



每對情侶都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如果你跟對方從來沒有意見不合的情況,請你先想想有可能是對方一直在配合你(但就算這樣也不可能完全合啦),或者你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請務必留言昭告天下)

=====無解的分隔線=====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意見不合。情侶吵架很常見,意見不合多說兩句就吵起來,吵到後面有人奪門而出,但起點是一件小到忘了是什麼的事。情侶之間的不合,我通常會建議對方先溝通,請見與對方相處的原則

可是這件事在婚姻當中更困難了。夫妻有更多意見不合的時候,如果你有了小孩,有一陣子可能老公做什麼都惹你不開心。可是,跟網美們的殺夫文不同,在真實世界裡,一方或雙方都傾向消音,也就是情緒來了壓抑當作沒事,情緒爆發了說兩句爭執的話,然後就各自走遠一點,然後過一陣子兩個人都當作沒事,也就當作和好了。

有位媽媽曾經跟我說,意見不合就是碾壓或被碾壓,沒有溝通的。我蠻同意的

為什麼這樣?

首先就是意見不合或看不順眼或會惹到對方的事太多了,你沒力氣樣樣說,說了對方也只會覺得你在靠北什麼,然後你就更累了。像是命中率高達99.99%的就是滑手機,聽過無數的太太媽媽們抱怨老公爸爸愛滑手機,不顧小孩。你能看一次念他一次嗎?那他一天要滑手機7小時,你念得完嗎你。(順便一提現在手機都有螢幕使用時間的應用程式,7小時不是在我在亂說,只要打開來就知道)一位媽媽抱怨她老公在產房滑手機,就只能說生小孩的痛他真的不痛,他不時還覺得有點空可以看手機,你能邊生小孩邊罵他滑手機嗎?

不想吵架,就忍吧。

其次是,夫妻間會吵的通常都是同樣的事情,像是剛剛的滑手機,也可能是生活習慣不好,另一個人看不下去就會念,比如杯子用完就擺在桌上,或是喜歡熬夜打電動。總之牽涉到生活習慣,大致上是長此以往,而且你們都老了也不願意改。

如果深入到家庭或價值觀的不合,比如要拿多少錢回家,多久要回一次娘家/婆家,跟小孩/生小孩有關的事、甚至政治傾向等,總是無法理性討論,所以就會採取一種事不關己(我雖然在意但假裝我不在意都隨你)的態度,但有時忍不住就會迸出一兩句酸話,一句就夠冷戰了。

我的朋友說,如果他跟老婆意見不合,他會技巧性地轉移話題到他們都同意的事情上面(覺得高明)。你看這也表示因為意見不合的事情是沒辦法合的,也沒必要合,我們就擱置吧。許多夫妻的方式,就是中斷對話,也可能對話是被別的事情中斷了,然後一天就過了,也就算了。

這裡只能消極(相對於積極溝通)地建議大家,不想吵架就要學會中斷與暫停。情緒都是只要離開現場就會消退的東西。我還在麻理惠的影集裡看到一位阿罵說,每次她跟老公吵架她就去買衣服。如果財力夠的話,我覺得可視為花錢消災啊。

最後就是學會和好。(什麼都還沒吵就要和好?是囉這就是大人的世界)人都不喜歡認錯,所以我覺得自己認錯,或是期望對方認錯,都有點太高標準。只能建議你去買吃的東西給對方,或是聊一些只會跟對方聊的事情(聊一些你們都同意的事情),或是當對方示好的時候,假裝自己的心情平復了(會的,你會假裝的)。

因為這些會意見不合的項目,就像是無法拆除的地雷,你去踩它很無謂。因為夫妻離婚比情侶分手的門檻高上許多,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要離婚,不管怎麼吵都還是要在一起,然後也沒有人改變,那吵起來氣都虛了?

所以說如何溝通我還在學(也不確定世界上是否有這門課),這裏提供一些比較不會內傷的方式,提早接受兩人的差異,比較不會一直看不順眼,像我老公好像都接受我東西亂丟了(自己說)。找個共同的敵人。找個稻草人(通常以某人討人厭的老闆為佳)一起射射箭吧,指桑罵槐也可以。另外還有一些人會發一些老公看不到的文(我不推薦啦,但似乎有療效)

最後,身邊幾位得道成仙的先生太太們,都已經修煉到也不需要跟朋友訴苦了。知道不開心的事情只有自己能了解,也只有自己能處理,也是進入大人世界了。

以下如果有人有任何招的請不吝提供

photo credit/ devra via Flickr



20190214

最亂的我也來跟麻理惠學整理了



Netflix推出了整理專家近藤麻里惠系列節目,協助客戶掃除凌亂,打掃衣櫃、把衣服摺成可以立起來的模樣。近藤收納法(KonMri method)最初來自於他的著作《令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從五歲起就迷上整理,經過苦心鑽研後,才覺得「心動」是唯一正確的取捨標準。

書中曾提到,近藤到客戶家中進行一對一指導時,她總是穿著正式套裝,並先向房屋致意,也就是找一塊空地坐下,閉眼感受家中的氛圍,「這樣做,這個家會告訴我該怎麼整理。」實際在影集中,看近藤執行這個儀式,最初會令觀看者(我承認就是我)有點不安,畢竟提到「房屋的能量」等等,似乎不太理性。不過對客戶來說,這個儀式能幫助他們靜下來思考,自己理想中的家應該有的樣貌,讓房子不只是房子,而是成為自己的家。


在每一集節目裡,你可以清楚知道近藤的收納流程與大原則,而且因為他去的是一般人的家庭,讓我興起「我也能嘗試看看」的想法。

不過看完影集的主要心得是:這不是一個獵奇介紹垃圾屋的影集,也不是收納祕技大集合,而是進入不同類型的家庭(我相信是刻意區別類型),梳理不同家庭成員的想望。

影集中某個家庭從大房子搬到小城市,所以東西多了很多。在整理過程中發現,這個家庭由媽媽負責大部分的整理工作,所以全家人的東西在哪都要問她。所以這一集的核心問題便是,如何讓孩子們有一塊自己的地方,讓他們學習為自己的物品負責任?他們該如何知道所有物品的位置,並將東西物歸原處?(每天都叫B寶整理書櫃的媽媽大點頭)

有一對男同性戀情侶,為了第一次邀請父母來家裡吃飯,想把東西收好,展現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的模樣。還有一對女同性戀剛結婚買了房子,本來他們同居時的東西都混用混放,現在則要學習有個別的空間和共用的空間。無論是哪個情境、哪種家庭,都在整理過程中攤開對於家的期望和價值觀,藉著同樣的原則互相校準對齊,找到適合彼此的相處方式。(太太大點頭)


怦然心動的整理術核心在於,提供一個選擇物品的標準。如果這個東西讓你「心動」(spark joy),那就可以留下。與其說觀眾得到收納的技巧,不如說得到梳理自己與物品關係的方法。

其中好幾集的主人都有囤積物品的習慣(這時不由得要說美國人的房間也太多、家也太大了吧,要是台灣根本不可能放得下這麼多東西。難怪麻理惠要去美國發展)有個媽媽在家裡每個房間裡擺滿了聖誕裝飾,像是小矮人、胡桃鉗木偶、聖誕老公公和雪橇等。她說自己非常喜歡聖誕節,希望節日氣氛濃厚。

當有人表示「我這些都要留下」時,麻理惠不會反駁,而是先同意對方,「這個方法不是要你丟,而是好好選擇要留下的東西。」接著再問,哪些東西你想一起帶到未來呢?通常這時對方就明白,自己必須做出困難的決定。


最後說一下,我嘗試摺衣服的心得。非常有效!雖然我兒女的衣櫃還是非常亂,但現在已經有整齊的兩箱了。可以把衣服的空間變小變整齊,拿衣服的時候也不會弄亂其他衣服很棒。我還買了她的書,也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期待我把房子弄整齊的那天(hopefully)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published in Manager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