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5

Love smart, love hard






前陣子,我跟老公正在追on檔的《淚之女王》,每個週末晚上準時收看。
不追on檔劇的朋友問我,聽說裡面都是老哏?
我說:「戀愛哪有新哏?」

男主角、女主角夠帥夠美就看得下去,而且我們就是想看糖啊,糖有分新舊嗎?真要說的話,年輕有為的男總裁對一般背景的的女主角才是老哏,《淚之女王》還有性別顛倒,是財閥千金和鄉村青年。

這裡順便讚美一下,另一個運用老哏極為熟練,令我讚嘆不已的韓劇,就是前幾年的《社內相親》,總裁對普通女職員、契約結婚、假扮對方的男朋友、假扮女朋友,什麼老哏都來了,還不是看得大家呵呵笑。

戀愛的本質,沒有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演進(吧)?

所以你說,多年前的戀愛和現在的戀愛,會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嗎?雖然同性可以結婚,通姦也可以除罪化,會不會,戀愛的本質是不是代代演進,不像手機一樣,從按鍵到觸控、兩個鏡頭變成三個鏡頭,而是一直都有一些不變的本質,曖昧試探、發展與承諾。我們用眼睛追著對方的背影,用電腦追著對方是否上線,用手機追著對方的動態;以前找藉口跟對方說話,找理由打電話給對方,後來找理由傳訊息給對方。

這些互動究其核心並沒有太多差異。我們祈求對方喜歡我們;我們試著發展關係,在對方主動發展關係的時候,猶豫自己要前進、節制、還是推拒。當自己愈來愈靠近的時候,擔心只有自己陷進去,你在乎我的程度和我在乎你的程度一樣嗎?我們給彼此的待遇和承諾相當嗎?我們眼中的未來相似嗎?

我仍然在我喜歡你的同時,希望你也喜歡我。在我喜歡你,但你不喜歡我,或沒那麼喜歡我的時候感到掙扎、痛苦,在每段感情結束之後療傷復原。我們仍舊追求承諾,不管所謂的承諾是一對一,是走入婚姻,還是直到天長地久。

我們尋求「大神」的意見,想要「聰明」一點

在特別不安、焦慮或痛苦的日子裡,我們尋求google大神的意見,也尋求ChatGPT諮商師的建議,你搜尋「如何忘記前男友」、「怎麼約她出去看電影」、「分手後還有可能復合嗎?」、「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這些事情千百年前都有千萬人做過千萬次、問過千萬次,但對每個人來說,總有第一次。不管你看過多少電影、小說、動漫,你記得經典的台詞、名場面、嘲笑偶像劇的老哏,輪到自己的時候,還是如此難解。

你看到有些俐落的人,說得一口好戀愛,約會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比方你絕不能先告白;女生絕對不能主動,出去約會應該或不應該付錢。你點進去「交友軟體上絕不能做的十件事」、「最適合第一次約會的餐廳」、「如何提高你的自我價值」等等文章,(也可以讀一下《撩動人心的戀愛人類學》,光明正大幫自己打書)。這樣做可以幫助你拒絕渣男海王,那樣做可以招桃花,你好像漸漸懂了一些什麼。

就算上面的都不看或沒看過也無妨,你在戀愛上打幾個滾,交過幾個對象,分手過幾次,每個人都會有點什麼心得。久病成良醫,每個人都會歸納出一點,關於戀愛是什麼、為什麼、應該是什麼的哲學。你學會了,掩蓋自己的情緒,裝模作樣,不經意地拋餌,要求自己不要太常盯著手機看對方是否回覆,你也學會稍作打扮去約會,對關係發展有比較成熟的期待,把不切實際的少女心放去韓劇裡,對著金秀賢的小狗眼、李棟旭的高鼻梁呵呵笑,但對於一再自我介紹感到疲倦。

當你學會這些技巧之後,你認識了更多人,在更多LINE訊息、IG帳號間切換著對話。不再那麼快因為一個人、一個訊息就感覺到雀躍或沮喪,你學會降低自己的期望,仿若這是成熟大人的必經之路。你試著從一些蛛絲馬跡裡判讀戀愛的走向有如占卜,即便不是每一次都準確,但你沒有那麼常覺得自己像個傻子了。就像看多了戀愛劇,你知道第八集該是男女主角接吻的時候,你知道現在愈甜蜜,之後誤會愈深,你甚至在戀情中回想單身的日子,覺得單身其實沒什麼不好,頂多就是無聊一些,

再怎麼聰明都有一個但是,我們真的想要那麼聰明(嗎)?

最近Netflix上了多年前的美劇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是當年我的精神食糧。劇中的女主角凱莉(Carrie)是雜誌專欄作家,每集都會討論一些30好幾的女性的戀愛議題。回頭去看,有些在當時真的蠻超前。比方凱莉第一次遇見男主角大人物(Mr.Big)的時候,皮包裡的東西散落在地上,大人物幫她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其中一項物品是保險套。

放到現在,大多數的女性(我是說我)還是會害羞吧(如果你不會害羞的話,我致歉)對我來說,保險套的害羞可能跟棉條的害羞差不多,即便你我內心都知道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也都知道女性生理期很平常,但社會的壓抑實在不可小覷。當時凱莉已表現出,這男的很帥,而且他知道我帶著保險套,傳達出我是性自主的女性,這種自信的概念。

接著他們不斷巧遇,火花四射,等著究竟誰會先開口邀約對方。大人物有天約了凱莉,在字面上仍沒有鬆口這是個約會(date),只說這是件事(a drink thing)。凱莉到的時候,發現大人物身邊帶著一個因為失戀巴著他不放的朋友,凱莉就氣噗噗走了。接著大人物為了賠罪,約了一個正式的約會,之後兩人感情快速升溫,黏在一起,還經過了一集凱莉自省自己變成那種有男人沒朋友的女生。在某天,大人物沒空的時候,她終於跟女生朋友們聚會,撞見大人物跟另一個女生約會。凱莉跑去一個派對,和男人打得火熱,然後打電話問大人物,你要不要來。兩個人見面之後,凱莉問他,你要跟我在一起站一會兒嗎?(意思是,我們是認真的嗎?可以認真嗎?要進入一對一的關係?)

寫性愛專欄的女主角,觀察與親身經歷甚多,然而阿然而,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但是(but),你的戀情如此獨一無二,也如此平凡。你最深刻的戀愛,往往不是你最聰明的時候(怎麼會是呢?)。你喜歡自己傻裡傻氣的,你喜歡自己為一個人神魂顛倒,你才剛跟他分開,甚至還在他身邊的時候,就想念他。你們不斷見面,就像彈簧的兩端只要分開到一定的距離就會自動回彈。

你也還記得回家得和朋友鉅細靡遺報告約會每一件事,大家一起對著LINE截圖、IG私訊分析每一句話到底代表什麼意思。你想說,你想問,你喜歡我吧?要享受戀愛,你一點都不需要更聰明。以往我會訂一些規則,要認識約會多久,才能跟這個人交往,分手以後不要再跟對方當朋友。我們需要這些規則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阿。聰明也不過是,當我們願意為了一個人不聰明的時候,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自己的喜歡。

=====寫在後面=====

這是為5月號Big Issue大誌戀愛專題寫的文章,
據說出刊第一天就重印,金秀賢魅力無法擋,
加印版還有金智媛小卡

部落格版不用刪字更多廢話也更新一點前言





工商時間:下個月有開課歡迎來玩
https://reurl.cc/yLAvb8


20240502

《可憐的東西》之女生讀書之後就不可愛了?





都說《可憐的東西》很酷,可惜媽媽很難有時間去看電影,沒想到Disney+很快就上了,但據說劇情也無法跟孩子一起看,然後我一看竟然有兩個多小時,大概是分了三天,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看完。

=====瑣事報告完畢的防雷分隔線=====

先說結論,《可憐的東西》基本上是科學怪人的女生版,艾瑪史東演技沒話說,也是我本人的愛演員,不過我可能對故事期待太高,看完覺得一般好看。最近幾部電影相比的話,《奧本海默》>《可憐的東西》>《芭比》。絕沒有不好看的評價,就是至少好看到我真心想要寫點什麼留下來。而且不盡然是女性相關的。

我們怎麼長大

貝拉(艾瑪史東)是一個孩子裝在大人的身體裡,她稱為「上帝」的外科醫生,造出她,外科醫生請自己的學生當助手來記錄她的成長,後來還把他們湊成一對。艾瑪史東演嬰兒真的非常厲害,這裡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滿足生理、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助手和上帝)。

上帝的外貌非常可怕,比貝拉更像是科學怪人,中間也慢慢透露出,上帝的爸爸也是醫生,一直在兒子身上做實驗,但兒子必須把這些事情解釋為愛,不然他沒有辦法接受這些事。在實驗的好奇心下長大的孩子,也繼承了這樣的基因,用這個方式對待我們愛的人。**不管你想不想要,孩子身上總有著父母的痕跡。**

女性的性探索

接著貝拉有了女性覺醒,這時劇情集中在性探索,一個放蕩浪子鄧肯開啟她對身體的感受,初次體驗性歡愉。為什麼電影當中這麼多的性描寫,對我來說,講的是社會缺乏這件事的投射。女性受到的性教育多半是保護、等待、謹慎、道德倫理面的,而非這件事的本質。所以當她做出為了滿足自己做出的事情,放蕩浪子反而感到貝拉有如脫韁野馬不受控制。

鄧肯對她說,你不要愛上我,但貝拉此時心中還不存在愛的概念,他還在滿足原始需求的階段。我們常常會說孩子是殘酷的,確實如此。

讀書之後女生就不可愛了?

鄧肯為了控制她,把她帶上船,她認識了一位老婦人和另一位男性,老婦人讓她進入閱讀的世界,另一位男性讓她看到現實世界。貝拉開始不像個孩子般憑直覺和自己的喜好,而是去觀察和理解世界。鄧肯說,你讀書之後,講話就沒那麼可愛了。貝拉說 "I'm a changingable feast, as are all of we." 

此處鄧肯或某一種男性觀點所謂的「可愛」,其實指的是一種受控制的幼稚、順從和無知。其實父母對孩子也有點這樣,當他們愈來愈像個大人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阿孩子不可愛了,或是反性懷念孩子小時候有多可愛,只是做父母的還會同時產生欣慰、驕傲或感慨的感覺。

白天當妓女(老師),晚上當學生,但都可以當自己

貝拉沒了錢之後,發現有一種工作可以滿足性需求,又有錢賺,所以踏上妓女之路,此時就發展到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但只是做愛沒有那麼有趣了,她發現兩個人彼此有點認識和交流,會讓整個體驗更美好,還開始教客人如何做愛,甚至爸爸跟她做愛給兒子看,一邊指導這件事怎麼做。她可以白天接客,晚上讀書做研究,身心都獲得滋潤。貝拉說"I am finding being alive fascinating." 

小心每個人都是控制者(includiing you)

因為知道「上帝」快死了,貝拉回到她的出生地。此時貝拉的前夫出現,其實是貝拉的身體的前夫,而貝拉其實是這副身體懷著的孩子的大腦,植入了媽媽的身體。所以她既是自己的女兒也是自己的母親。貝拉因為想要更多理解自己的出身,跟著前夫回家,發現原來前夫是控制狂,媽媽是為了逃離才自殺,貝拉等於自投羅網。

看到這裡有點不悅,為什麼所有人都要來控制貝拉(女性、孩子、我),上帝、未婚夫、鄧肯、前夫,每一位男性都想要某種程度上控制她,要她聽話。傳統女性的成長過程是這樣,我們一路上會獲得各種「建議」,當你不接受的時候,被批判為什麼要辜負這些好意,都不曉得自己會有多危險云云。有時看到那些關於Asian parents的描述,也可以想像亞洲父母會認為,為孩子好,需要加諸某種程度的控制。

最後貝拉掙脫束縛,過著屬於自已的生活。我們可以嗎?

1.你可以接受自己「不可愛」嗎?
2.你會去探索/體驗那些被社會認為是尺度以外的事情嗎?
3.你有沒有成為控制者/壓迫者的自省?


最後再來一句貝拉的結尾

”We must experience everything. Not just the good, but degradation, horror, sadness. This makes us whole then we can know the world and when we know the world The World Is Ours." 




圖片來源/Dis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