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8

辦公室文學

好久沒有跟大家推薦小說,其實我原想先寫哈金的。不過剛好看完<然後,我們就bye了>,發現自己完全就是愛這種發瘋類型的小說,決定打鐵趁熱。

有一位高層跟我說:「人生不外職場與愛情。」本blog寫了好多愛情,職場多少寫一些,但可能我在大公司閱歷尚淺,寫得都是一些小妹文。今天給大家推薦兩部辦公室文學,也就是以辦公室為題材的小說。

<然後,我們就bye了>行文很瘋狂,我或者可以說這是辦公室意識流小說,不建議需要明確知道現在誰在幹嘛的讀者看。意識流就是故事隨敘事者念頭流動,所以行文可能是A告訴B今天下午要開會,B說我跟你講個故事,故事是B從C那裡聽來的,因為C喜歡D阿,D又不喜歡C,所以D就作弄C,但這都跟兩年前的E跟F有關,其實不久後B就會發現這個故事其實是.....然後你看了十頁,一直被故事牽著跑,又突然A說了一句:「我們該去開會了。」原來過了十頁其實我們根本還沒去開會。

為何意識流會變得這麼瘋狂呢,因為小說使用第一人稱複數「我們」來敘事,所以事情會多線進行就像辦公室此起彼落的流言以及每雙窺視的眼睛。我們會傳很多謠言,想去追源頭也追不出來;我們會一起討厭同事,對他做非常過份的惡作劇; 我們會一起擺爛;我們會一起恐懼裁員;一起同甘共苦;互相卸責互相指責互相看彼此的好戲。作者運用「我們」表現出組織內部集體性下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瘋狂的情節卻是立基於真實性,你總能不斷想起身邊也有這麼些角色這麼些事件。


推薦給也覺得自己的辦公室瘋子很多的人。


第二部要推薦的是<到葉門釣鮭魚>。可能一般說來不會說它是辦公室文學,請原諒我擅自歸類。男主角是個漁業專家,他承辦一個專案要讓葉門(對,阿拉伯那邊很熱的國家)人民可以享受釣鮭活動,必須在當地繁殖鮭魚(冷的地方才有的魚)。

這部小說的文體也是一絕,用各種不同的紀錄拼湊起來,主軸是男主角的日記,但其他包括電子郵件、報紙、電視腳本、研究報告等等。各式文件絕對是組織內部很重要的一環,比如官腔官樣的公文其實來者不善,下屬如何在背後用email抱怨老闆,轉過頭去又要講出一番道理推卻這件事,然後老闆下一封命令信,你只好也官腔官樣地回覆說你很樂意。作者透過這些紀錄凸顯出個人有時需要扭曲自我以符合組織需求,怎麼在夾縫中求生存則是一門藝術。

這二部小說都非常好笑,非常幽默,非常諷刺,但不純粹像小說版的呆伯特,小說中包含了人性的省思。然後我們就bye了主線是一家廣告公司開始裁員,員工(我們)開始一個個消失(真像偵探小說),副線是主管得乳癌要動手術的謠言,小插曲是接到一個廣告案要求設計要讓乳癌病患能開懷大笑的廣告。

真的有廣告能逗乳癌病患笑嗎?請見小說。

到葉門釣鮭魚則是讓男主角看到荒謬的天方夜譚專案中的價值。他從受強迫參加、不情不願,到真心希望葉門能有活蹦亂跳的鮭魚,中間的心情轉折值得一看。

彼得杜拉克說:「一個組織體不能以生存本身當作目的」該以甚麼呢?讀小說的當中可以想想。

紐時發布彼得杜拉克的訃文時也引用他一句" The only things that evolve by themselves in an organization are disorder, friction and malperformance "也可說是此兩部小說的寫照。

3 則留言:

LH 提到...

這一本我也超愛,看了好幾次

LH 提到...

來不及看文全文就第一本書而急著回留言
太少人看過這本書了

第二本書拍成電影
男女主角剛好是我喜歡的,所以有看過
有機會妳也可以看看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sen61441952

daimaou 提到...

給LH,我有看電影,但感覺好像愛情電影沒那麼有喜感,所以不是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