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3

看緣份之米蘭昆德拉

photo credit/wikipedia by Elisa Cabot



寫在前面:這太約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愛的作家與作品,所以這次的推薦也是看緣份


=====大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分隔線=====


如果有聽過米蘭昆德拉的,大約只說的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事實上,這也是我第一本接觸的作品,第一次遇到就愛上它。有多愛呢?那是我研究所一升二的暑假,暑假就是研究生寫期末報告的時間,我寫了一篇報告在要交的前五天硬碟壞了救不回來,我在五天之內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寫了一篇完全新的報告拿去交。


雖然說回去找老師拿回報告的那天非常心虛,但教授竟然說這算是寫的好的了。好笑的是,明明是碩班期末報告,老師開頭的評語就是文筆流暢之類的,好像我在寫作文。



接下來我陸續看了「無知」、「笑忘書」(曾經引用過)、「緩慢」、「小說的藝術」,沒有一本是可以推薦給大眾讀者的,喜不喜歡都很講緣份。為甚麼呢?

其一,米蘭昆德拉是捷克人,他參與最初傑克的布拉格之春革命運動、捷克遭蘇聯鎮壓,之後流亡法國。所以他的小說也多半架構在這個歷史背景中,雖然我當初對這件事一點也不了解也還是愛上他,我相信很多讀者會感到非常陌生而無法進入狀況。


其二,他的小說其實是藉著小說討論存在的可能性,用簡單一點的話來說,小說的情節為次,他在小說中引入的評論才是最精彩的地方。所以他的人物幾乎沒有外型面貌,缺乏生活細節,情節不斷向外岔開。

他在小說的藝術中曾經提及,他打破了過去小說心理寫實主義的規則,比如作者不應該直接跟讀者說話,應該讓角色有自己的生命,心理上應該是寫實的,所以作者應提供讀者愈多關於角色的細節,讀者才愈能了解角色為什麼會做出特定的決定。


但我愛米蘭昆德拉,正因為他能夠穿透角色表面的故事去探討人之所以為人的種種可能性。那可能性也會穿透捷克與波蘭的歷史背景,浮現出關於人的質問。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是我目前人生最愛的二本書之一。故事架構在托馬斯與特麗莎的戀愛裡,寫出人因為了解到自己生命的輕,而感到不能承受。

我第一次愛上這本書全然是因為其描述人物想法之精準,你本來以為怎麼會有人寫得出來的情緒和行為動機,他用輕巧的嘲諷勾勒。他非常了解人的荒謬和非理性,其實荒謬和非理性才是人。所以即便缺乏外貌、家世背景、童年記憶,米蘭昆德拉筆下的人物仍無一不真實。

上面我有點胡言亂語了,閱讀起來斷不致如此。讓我給大家摘錄一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精采的片段,或許你也跟米蘭昆德拉有緣份。

他這樣描述托馬斯愛上特麗莎的場景

再一次他覺得特麗莎是個孩子,被人放進了塗覆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流而下。我們怎能任由籃子載著一個孩子在湍急的河水裡漂流!如果法老王的女兒沒有把小摩西從水裡撈起來,就不會有《舊約全書》,我們的一切文明也不會存在了!......托馬斯當時並不知道,隱喻是一種危險的東西,我們不能拿隱喻鬧著玩。愛情有可能就誕生於一則隱喻。」

假如我引起了你的興趣,請從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開始,第二推薦緩慢

3 則留言:

bess 提到...

我好想看那篇報告噢

daimaou 提到...

我有為了寫這篇特地把報告找出來,但自覺寫的很爛,哈

匿名 提到...

我也喜歡米蘭昆德拉XD